朱鹮放飞的世界奇迹

□本报记者 方慧玲

当一个物种在全球仅剩下最后7只,人们不禁担忧:它们还能继续生存下去吗?

32年后的2013年10月10日,在中国河南信阳市区南部的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群经过半年野化训练的丹顶白翼大鸟冲出巨大的网笼,重新翱翔于世界。此时,它们的种群数量已有2000多只,分布于中国及周边几个国家。

创造这一世界奇迹的,正是素有“东方瑰宝”美誉的朱鹮!

10月13日是朱鹮野化放飞的第四天,它们在野外过得还好吗?放飞之前接受了什么样的适应性驯养?记者当天上午前往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距离探究了这些神秘的精灵。

人类的朋友

大多数人不知道朱鹮是朋友,但朱鹮却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记者就是带着这种心情见到它的。

朱鹮又称朱鹭,是世界上最为濒危的鸟类之一,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人类的鸟类朋友之一。

还没进入保护区朱鹮繁育基地,就见附近山林间飞翔着两只朱鹮,翅膀在空中画出优美的弧线,青山绿水间回响着清亮悠长的鸣叫。途经路边的一个山丘,记者遇见了正在监测朱鹮放飞情况的基地技术专家黄治学。据他介绍,这几天附近山林一直有朱鹮活动,也有几只返巢。黄治学从事朱鹮野外种群保护及人工繁育、野化训练已有30多年。2007年,伴随17只朱鹮,黄治学举家从陕西省迁至河南董寨落户,开始从事大别山区的朱鹮繁育工作。

进入基地,就见一座依山而建的大网笼。这座庞大的网笼呈蒙古包状,占地2850平方米,内部模拟朱鹮野外生存环境,有大树、池塘、沼泽、小溪等。网笼内,4只返巢的朱鹮正蹲在几株松树上,有的整理羽毛,有的四处张望,还有两只在绕着网顶盘旋。网笼的两面大网敞开着,朱鹮来去自由。野化训练员罗志敏说,旧巢难舍,还有一个原因是外面觅食相对困难,一些朱鹮回来找吃的。

这座网笼是专门为野化朱鹮而建的。今年3月,保护区选择了34只身体健壮、年龄段不同、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的朱鹮放入网笼,开展了觅食、飞翔、繁殖和疫病抵御能力等方面的野化训练。

罗志敏对朱鹮的另爱甚过母爱。平时挂念孩子的她,这几天更牵挂放飞出去的朱鹮,最担心它们在外找不到食物吃。“放飞时心情很复杂,高兴、不舍、担忧。就像是孩子长大了,要送他们出去闯荡时的感觉。但愿它们都能很快适应野外环境,过得很好。”

鸟类的天堂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类有理想的天堂,鸟类同样如此。朱鹮的天堂就是:高大乔木、河流、池塘、水田等关键生态因子众多,蝗虫、小鱼、田螺、泥鳅等食物来源丰富,能满足其栖息、觅食、营巢等基本需求的地方。

历史上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亚洲东南部,我国曾有19个省(市)有朱鹮分布记录。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由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加之朱鹮对客观变化了的环境缺乏较强的适应能力,其数量急剧减少,并相继在前苏联、朝鲜等国灭绝,我国朱鹮数量也急剧下降,上世纪50年代,在甘肃、陕西、江苏还有分布,最后一个标本是1964年在甘肃省康县采集到的。此后一直认为朱鹮在我国已经消失,直到1981年在陕西省洋县发现7只。

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和国际组织关注支持下,通过无数科研工作者的艰辛努力,我国朱鹮保护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朱鹮数量已由发现时的7只增长到现在的2000余只,全国有7处人工繁育基地,野生种群数量超过1000只。

由于朱鹮野外觅食、繁育、适应能力差,栖居的生活环境比其他鸟类更为苛刻,目前野生种群分布只局限于一个区域。为解决朱鹮野外种群分布过于狭窄、对自然灾害和疫病抵御能力较低等问题,17只朱鹮2007年来到了大别山区信阳南部董寨这个新的环境里安家,这是人类为它们精心挑选的乐园。

1 2 下一页

来源: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