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四字歌”引领网民共建网络文明(3)

现在,朝阳市一线清扫工的月工资已从最低时的150元提高到900元,职工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从无到有,从最初的2万元涨到10万元。夏志国还有个心愿,“让清洁工收入再高一点,更受尊重一点,保障更健全一点”。(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特约记者 刘 勇)

河南兰考县城东北角,一棵巨大的泡桐枝叶参天。这是“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当年亲手种下的,兰考人亲切地称它为“焦桐”。

一堂课正在树下进行。“兰考风沙大,焦书记找到了‘扎针、贴膏药’的方法治理,也就是种泡桐、翻淤压沙。这是走访群众、和老农聊天得来的……”焦裕禄精神是开封市最好的群众路线“活教材”,在焦桐对面,新建的焦裕禄干部学院正开门迎接学员。

有焦裕禄精神好传统,更要有一切为民的好作风。近年来,开封市问计于民、倾听民意,采取“学整树活动”、效能建设年等手段,扎扎实实转作风,一心一意促发展。一批“庸懒散软”的干部被问责,一种为民务实的氛围浓起来。

反躬自查,问计于民

2012年6月,开封市开展了“学习焦裕禄精神,整顿干部作风,树正气、树典型活动”。

学习是第一步。然而,学什么,怎样学?

一篇《十问干部作风》的长文在《开封日报》刊发,抛出了10个沉甸甸的问号——“向焦裕禄同志学习什么?担当和责任表现在哪里?面对‘精诚’我们缺什么?”每一问,都叩击着全市党员干部的心。

随即,《十查干部作风》《十转干部作风》《卞平“四论”》等文章先后推出。

是当“人民的儿子”,还是做“父母官”?身上该染“泥土味”,还是“烟酒气”?是当群众的“先生”,还是做群众的学生?党员干部自发提出了更多问题。

答案,在追问中明确;思想,在追问中升华。

“像焦裕禄那样意志坚定,做个敢担当的干部;像焦裕禄那样顶天立地,做个能服众的干部;像焦裕禄那样鞠躬尽瘁,做个能吃亏的干部。”开封市委书记祁金立道出了答案。

反躬自问,更要问计于民。当前,一场以“接地气、躬身问计于民,重实效、查找突出问题”为主题的问计于民系列调研活动正在全市展开。蹲点调研、问卷调研、专题活动调研、网络调研、暗访调研,形式多样的调研覆盖全体领导干部,将从7月持续至年底。

“千计万计,群众路线是第一计;千难万难,问计于民就不难。”开封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侯红表示,调研将扎扎实实地开展,问清百姓所需,问清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问清作风转变的方向。

严格问责,一治到底

2012年6月7日,一则“效能问责决定”的消息赫然出现在《开封日报》头版,详细通报了开封县政府某工作人员向某项目承建单位索要购物卡、现金的事实,并明确指出对其“进行效能问责,从即日起停职检查”。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次是动真格的了!”“对那些不干正事、贪污腐败的就是要严肃处理”……干部群众纷纷热议。

很快,党员干部们看到,一些熟悉的名字接连上了这个并不光彩的“公告栏”。

这是开封市整治“庸懒散软”的重要举措之一。依据《效能问责办法》,开封市完善了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并对不履行、不积极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工作职责等25种情形实施严格问责,典型案例在《开封日报》上曝光,已对445名党员干部、79个单位实施了效能问责。

“尽管问责不是越多越好,但对‘四风’问题绝不能手软,不能光打雷不下雨,对那些存在问题的干部,要伤其筋、动其骨,一治到底。”开封市市长吉炳伟说得坚定。

问责后进,也要挖掘典型。很多令人感动的基层干部出现在公众视野——

顺河区人社局局长郝振宇,白天为工作奔忙,夜里去病房照料父母,靠服用安眠片休息,被同志们称为“拼命三郎”;

市重点工程管理办公室工程科科长周粤伟,胆结石手术拖到最后一刻才做,尚未痊愈就坚持出院赶到工地,导致不得不再次手术……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