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胡佩兰98岁仍挂帅出诊 几代“粉丝”追随(2)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我既然不能做一个律师替穷人说话,就做个好医生,让穷人能看得起病。”

1944年,胡佩兰在河南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任郑州铁路中心医院妇产科主任。1986年,时年70岁的她才退休,后又在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坐诊,2010年受聘到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她的不少病人像赵静一样,一家几代人,或者同一个村子里的村民,一直追随着胡佩兰的脚步,她换医院了,她们打听出来新地址,再去找她看病,一直追到眼下的这家社区医院。一患者说:“胡主任走到哪儿,我们就跟到哪儿,都找她看病”。

“为啥非要找她看病?”

“医术好,看病仔细,而且从不乱开药。”

“没这毛病,为啥还要检查?”面对一位心急的病人,胡佩兰曾批评说,“不要花冤枉钱乱检查。”她认为用药准则“一是看疗效,二是要便宜,尽量不开进口药,不过度用药和治疗。”

耄耋老人坚持的动力:不能让病人在那儿白等着

C

“我大多坐着看病。她看每个患者,不但要问诊记录,还要站起来为患者做妇科检查,会更劳累、辛苦。我想,她可能是目前坚持上班的最年长的医生。”

胡大一,胡佩兰的大儿子,年近七旬,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专家,曾在微博上说。

儿子曾多次提出接她到北京养老,被老人断然拒绝。“我脑子还很清楚,只要还能看病,我就要上班。”

就这样,每周一到周六上午8点,胡佩兰都会准时出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姆推着小推椅,穿过长长的走廊,直抵尽头的“妇科保健”科室,一待就是三四个小时,下午一两点,再坐着小推椅出门回家。

“十几年来,除非病倒在床,从不耽误一次出诊。”跟随胡佩兰学医25年,唐利平亲眼见证了老师的倔强。

唐利平清楚记得,2009年冬天,大雪没到小腿,机动车辆都无法上路行驶。“今天咱们就不坐诊了吧?大雪封门,您又这么大年纪!”唐利平建议,老人只有一句话,“咱不能让病人在那儿白等着!”

唐利平和同事及保姆推着轮椅,穿过积雪没小腿的道路,从家距医院两公里,走了一个多小时,“一个人在她背后推,两个人拉着车轱辘。”

时钟转到了下午1点,其他科室的医生早已下班回家,只有胡佩兰的诊室依旧人来人往。

“只要还有一个病人,她都不会提前下班,坚持看完最后一个病人。”唐利平说,正常每天接诊患者20多个,下午1点左右下班是常有的事。最长一次,从上午8点坐诊,直到下午5点多,老人才吃上中午饭。

“病人多时,老师一上午要说上千句话。她可以少喝水、少去厕所,但绝不能少问病人一句话,不能少交代一句注意事项。”另一学生宋雪霞说。

D

中国最老志愿者的畅想:争取活到百岁,捐出自己的所有收入建希望书屋

保姆王花兰,67岁,每天陪着胡佩兰出诊,在她眼里,老人“吃穿不讲究,一件衣服能穿几十年”,饮食也很简单,“基本就是包子,上午两个,中午两个”。

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她会大方地给人垫医药费,捐钱给贫困小学建书屋。2000年,听说共青团郑州市委正在召集志愿者,胡佩兰两次打电话强烈要求参加,成为郑州市年龄最大的志愿者。

自2005年,胡佩兰开始把退休金和坐诊收入积攒起来,捐建“希望书屋”。至今已捐款7万多元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

她说,等两年,自己百岁的时候,把一生的积蓄都捐给希望工程,建希望书屋,“每建一个书屋都能对学生有所帮助,兴教强国”。

“人活着不光是为了一日三餐,最起码对老百姓有用,不能拖累社会。再说,上班还可避免老年痴呆。”胡佩兰说,工作是她保持长寿的秘诀之一。

除了工作,老人仅剩不多的爱好就是读书看报,说起时下的热点,老人一点也不“OUT”,嘴里经常会蹦出些“野鸡大学”、“光盘行动”等时下流行的词汇。

来源:郑州晚报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