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古城保护发展之殇:多数古建筑毁在开发中(2)
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的商丘古城,是国内唯一一座“内城、城湖、城郭”三位一体、保存完整的城池,同时也是全国罕有的4000年来不断依托原址重建、形成六座城池“城摞城”格局的古城,其历史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价值堪与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相媲美。
多年以前,当地政府就聘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严国泰等编制了古城保护规划,然而,该规划由于财力不足等原因迟迟得不到实施。如今,这座绝版古城正面临着生产生活的双重挤压,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巨大挑战。
据睢阳区文化旅游局的调查,1.13平方公里的古城内城里,常住人口高达3万人。此外,这里还云集着21个行政事业单位、10个商业金融单位、15家企业、14所学校、4家医院、54个厕所以及93条道路。当地人形容说,“古城虽小,人满为患;百业汇聚,五脏俱全”。
记者实地采访发现,古城内除了归德府文庙、侯方域故居等知名景点保存较好外,许多居民的房屋和商户经营的场所均已十分破败。学生下午放学时整个交通几乎陷入瘫痪状态;不少厕所因人满为患来不及清扫,向街道散发着恶臭。拥挤的窝棚、破败的建筑、横流的污水,还有刺鼻的空气,给古城的保护与发展蒙上了厚重的阴影。
据住建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国仍有2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没有编制保护规划。记者采访的一些专家认为,这些城市保护规划编制滞后的根本原因,就是害怕规划束缚地方大拆大建的手脚。而对老城大拆大建的背后,又有一个巨大的“利”字在舞动。这些没有规划乱建设、有了规划不落实的行为,已经成为古城遗产保护面临的现实威胁。
债务风险隐现 人去城空堪忧
伴随着国人物质生活改善后对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提升,我们将逐步迈向“休闲时代”,而古城被认为是最适合发展休闲旅游之地。因此,古城保护与开发被不少地方作为推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一大支柱产业。根据记者的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至少有20个城市正在进行或谋划加入古城保护与开发的行列,试图从红红火火开展的“古城休闲游”中分到一杯羹。这些项目投资少则数亿到数十亿元,有的甚至高达数百亿元。
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自2008年开始古城建设与修复,预计总投入将达到数百亿元,其中仅银行贷款就高达100亿元;大同这个城市属于“吃饭财政”,百亿元的贷款将成为一笔巨大债务。此外,湖南拟55亿元打造“烟雨凤凰”,即在凤凰古城边再造一座“山寨古城”;武汉拟投入百亿元恢复建设武昌首义古城……如此等等,屡见不鲜。
一些专家认为,当前不少古城的开发都是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和银行贷款,决策者希望通过古城开发来实现土地升值,再通过土地运作、旅游开发等手段,以及经营改造后的古城来收回投资,这种古城建设模式存在很大的风险。
一方面,古城修复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文物保护、建筑施工、融资担保等诸多环节,稍有不慎就会让地方政府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另一方面,由于存在经营压力,地方政府往往以经济效益为主导来进行古城开发,从而突破文物保护红线,对古城遗产造成开发性破坏。
此外,古城修复还容易造成政府财政的“分配不公”,政府有限的财力在古城修复上投入过大,就会导致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民生投入减少,从而引发群众的怨言,导致在古城修复中失去民意支持。
除了债务风险之外,一些地方在古城开发中还大量迁出原住民,出现“人去城空”等罔顾民生的问题。专家质疑,古城原住民搬迁离开以后,古城内都是外来的商户,这种“人去城空”的开发模式实不足取,一座空城何谈文化?原住民全部搬走之后,古城就丧失了原有的传统、民俗与特色,最终成为一座“死城”!
谢辰生说,事实上,目前国内古城保护与利用真正做得较好的,也就是平遥、丽江、台儿庄等少数古城,那些重建的古城,仿古的建筑到底能产生多大吸引力?地方决策者们对古城保护与开发所面临的风险应及早审视、未雨绸缪。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