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投资2亿治水患 100处排水设施已完工

去年“7·21”强降雨灾害已过去快一年了。海淀区结合去年受灾的经验,耗资两亿元,重点推进了南、北旱河河道治理工程,并在中关村展示中心门外建立了雨洪利用示范点。所有项目将于6月初主汛期到来前,发挥作用。

西冉村砂石坑变蓄水池

海淀区西冉村境内有一座深13米,面积2.5万平米的砂石坑。之前里面堆满了建筑垃圾。此次,海淀区水务局按照预防20年一遇洪水的设计标准,将其库容设计为约40万立方米,将这里变成目前海淀区最大的防洪蓄水池。

据海淀区水务局副局长刘素芳介绍,这一蓄水池将极大地改善四季青地区的排洪状况。同时,有效地缓解玉渊潭、永定河引水渠等地表径流的排水压力。同时,坑底为砂石材料。蓄满水后,仅需一周左右就能完全深入地下,对地下水进行补充。

中关村地下深藏大“水窖”

近期,中关村展示中心雨洪利用示范工程即将完工。据介绍,该示范工程容积7000立方米,可以控制29公顷的流域面积。

去年“7·21”强降雨中,万泉河桥积水严重。如今,采用“仁创雨水专家系统”的蓄水池建设于中关村展示中心东侧的绿地下方。蓄水池是一个隐形“水窖”,主要收集海淀公园、展示中心、新建宫门路的雨水,并可缓解万泉河桥低洼地区的积水。

据施工方仁创科技集团董事长秦昇益介绍,该工程使用了该集团的最新科技成果防水透气沙。

“沙子可以透气,但水不会漏出来。”秦昇益告诉记者,蓄水池底部铺有3厘米厚的防水透气沙,防止收集的水下渗。同时保持水体的透气性,具有“保鲜”的功效。因而这些水不会发臭变质。

上面盖上草坪,可以与其他地面一样正常使用。收集到的水可以用来浇绿地、洒在马路上降温,还可以用作消防用水。

蓄水池按照50年一遇的标准建设,其容积为7000立方米,目前已经完成土方工程,将于主汛期前完成主体工程。

100处雨洪利用工程 减轻排洪压力

除南旱河治理工程、中关村展示中心之外,将在主汛期到来前完工的还有北旱河治理工程。

北旱河流域面积为16.4平方公里,是香山、四季青镇一带的主要排水河道,在汛期往往威胁沿河地区居民安全。而治理工程将对北旱河防洪排水工程进行河道清淤和步行边坡护砌修整,全面提升北旱河排水能力。

此外,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而海淀就位于城区西北部,属于上游地区。

目前全区已完成100余处雨洪利用设施,将对减轻中心城区排洪压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来源:法制晚报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