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武汉十年未涨价物品 洗衣皂口香糖等上榜(2)
竞争的加剧,让电子商家不断降价赚人气。在武昌广埠屯资讯广场,一商铺店主自嘲,“手机当作白菜卖”。他说,市民选择范围越来越宽,不仅可以在内地买,还能在香港、澳门等地,甚至在网上代购,市场竞争激烈,价格自然下降。
而超市售货员则告诉记者,日用、副食品生产工艺成熟、原料低廉,且竞争激烈,因此价格变化不大。“相比较而言,百货就涨得多些。”
【专家观点】
三大主因造就“价坚强”
价格10年未上涨,除了卖方说法外,还有哪些深层次原因?记者就此采访了本报专家顾问团成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BA学院的黄汉民教授。
黄教授指出,物品价格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原材料成本和市场供求关系。打火机和部分小零食,原材料成本低,市场竞争激烈,属于非紧俏商品,价格涨幅不大。而肥皂、酱油等日用品,不仅出现洗涤剂等多种替代品,而且在市场上也处于供过于求状态,所以涨幅也不大。
其次,科学技术的进步与革新,也降低了成本,从而成为某些产品“抗通胀”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这在数码产品、家电等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中表现最为明显。此外,像食盐和公交车票价这样的公共服务类产品,因关系民生,一般属于政府定价,或有政府补贴,当然能保持亲民价格。
多元化消费已成为趋势
那么,如何看待“价坚强”?它对我们的消费观念有何启示?本报专家顾问团成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BA学院应斌教授认为,10年间,国内中低档家电,价格确实有所下降,但高档、智能化的产品,仍然价格不菲。“我们在看这些10年没涨价的产品时,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要不就是它成本低廉、技术含量不高;要不就是技术更新很快,工业化生产规模很大。”因此仅仅从“价坚强”中并不能看出消费观念的变化。
应教授表示,实际上,国民收入的提高,直接导致居民购买力和消费水平的上升,人们的消费观正向多元化发展。特别是80后、90后渐渐成为主要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习惯跟父辈不同,更追求个性化的消费,所以高端、定制的物品价格仍然偏高。
荆楚网讯 文/记者舒畅 邹媛 图/本报记者曹大鹏 实习生邹琪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