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院工作主题转向司法公正 周强请专家把脉(2)
最高法院工作人员介绍,既然要司法公正,就要寻找一个合理的路径,问计于对社会比较了解的专家是很有必要的。
现场气氛很宽松,专家们说话放得开
座谈会分为上午和下午两场,周强两场均参加,但均有其他事务提前离开,下午的研讨会因为讨论热烈,原定5点结束,一直讨论到7点多。
侯欣一对南都记者介绍,周强一开场的讲话,让专家们感觉到态度很诚恳,确实想听一些建议和想法,现场气氛也很宽松,专家们说的话,比一般场合要放得开。“以我们的阅历,对方是不是真的想听建议应该说还是能够判断出来的,何况大家对中国的司法确实有许多话想说。”侯欣一表示。
侯欣一是研究法制史的,他从近代司法建构的一些问题和经验方面提了一些建议。专家发言的时候,周强和景汉朝副院长时不时插话。如景汉朝副院长想让侯欣一分析一下中国司法公信力存在的最大的问题,侯欣一谈了自己真实的看法,分析了一些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后,景汉朝继续插话,想听听能让中国司法短期内迅速提高公信力,给大家面貌一新的做法。
“我就讲中央班子换届后一再表示要积极推动依法治国,我建议应当从当下的一些标志性案件入手,对这些案件最高法院要及时给予回应,迅速给出最终的结果,来保护民众对法治的理念,让大家看到法治的希望。另一方面建议最高法院下决心尽快使司法回归其本位。”侯欣一说,专家提建议的时候,周强不停在记录。
因为与会专家较多,每个人有15分钟的发言时间。姜明安对南都记者说,专家们是按顺序发言的,时间有限,他只能按准备的材料谈。“如果让我放开了谈,能谈几个小时。”姜明安表示,最近社会上关注的一些错案,确实是有一些问题的。
周强“靠学术界和律师界共建司法”发言受赞赏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是第一次参加最高法院的座谈会。何兵说,当时周强说要紧紧依靠学术界和律师界携手建设司法,因为如果建设司法不靠学术界和律师界的贡献,律师和法院对立,法律根本不可能健全。
“我很赞赏周强的这些话,我们都很认可,没有人反驳。”何兵说。
“但我说话也很直接,我说法院的行政化太严重了,我希望最高法院的院长、副院长都能够审案子,以在历史上留下一些判决书。”何兵继续说。
南都记者了解到,最高法院已在做准备,以后法院院长、副院长将会亲自审理一些案件。
徐昕也提出,司法行政化、司法地方化等是司法不公、公信力不高的重要原因。徐昕说,比司法不公更可怕的是,即使法院做出公正的判决,民众也时常不相信。
徐昕对提高司法公信力提出了九条大的建议,有的建议下面还有分条,总共30多条。
据了解,与会专家们的发言,最高法院已经全部记录,周强将在最近时间亲自看这些记录。
专家发言
现在我们一些地方的法院,在受理和审理重大或较重大的“民告官”案件时,往往以不同形式,通过不同途径主动请示“官”或被动接受“官”的指示、指导。一些地方的“官”,也往往就法院受理或不受理哪些行政案件、受理后如何处理等给予法院明示或暗示的指示、指导。这种现象如果不通过制度改革消除或减少,公民就会对“民告官”越来越失去信心,老百姓就会越来越“信访不信法”。这样,司法公信力怎么能够提高?
——— 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 姜明安
在司法民主方面,在民主不能一步到位的情况下,从最高法院开始,各级法院都应该纳谏,广开大门,让批评、反对的声音进来,广交朋友,多听意见。如果律师集团和法官集团对立,肯定两败俱伤。
———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何兵
司法公信的前提:司法公正;公正以民众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因此,问题的解决可以转化为如何实现司法公正,以及如何让民众看到正义的实现。这正是提升司法公信的两大思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