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辅规模约400亿元 占出版行业六成利润(2)

另外,还有比较离奇的盗版方式,一些不法书商,不仅盗别人,还“盗”自己。有的企业将去年的书稍微调整一下,换掉部分时效性强的字眼,印上今年的时间,就成了新书;更有甚者,把去年的积压书撕掉封皮,换一个“新装”就招摇上市。

“名师”是教辅书的最好噱头,但“名师”又没有那么多的精力编书,于是,精明的出版商想出了妙招:“盯准几所名校,将自己编好的教辅拿给老师‘修改斧正’,然后署上他们的大名。这样老师们既可以在评职称中有资本,也能赚取一笔不菲的‘劳务费’。最重要的是,他们认为这样的钱是干净的,与‘贿赂’无关。”

打击盗版任重道远。但说起维护版权,孙明一脸无奈。“我们明知哪家教辅企业抄我们的,但维权也非常难。”他说,“这些不法企业也是和出版社合作、走正规手续,只要把引用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我们就很难维权。”

侵权盗版导致恶性竞争。孙明说:“现在有些书极其微利。出版商不再靠拼质量、拼品牌来占领市场,而是拼价格、拼折扣,甚至拼贿赂。这不仅危及学生,最终包括出版商在内的所有人都会受伤害。”

3.乐洗牌忧垄断 民营企业受挤压

教辅书行业“新政”,从公关市场变成公关政府

为整治教辅材料市场上出现的问题,2012年初,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被民间称为教辅书行业的“新政”。

“新政”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以省为单位,对中小学教辅材料进行评议,择优选出若干套进行公告,并推荐给本地区学校供学生选用。这一规定的出台,既把不合法的、质量差的教辅材料堵在校门之外,也为学生自愿购买教辅材料提供了必要的专业指导和服务。

“新政”出台后,教辅书市场乱象得到一定程度整治:一批低水平教辅企业退出市场,学校乱收费得到遏制。采访中,记者用大学生的名义,应征某教辅企业代理,该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现在北京的风声很紧,已经很难把书销进学校里。”

然而,“新政”出台后,一些新问题、新情况也随之产生。

教辅授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民营企业空间受到挤压。有数据显示,从实行“新政”的省份来看,在出版环节,60%到90%的原民营出版商被挤了出去;在发行环节,几乎把100%的原民营发行商挤了出去。孙明说:“‘新政’颁布以来,我们企业同期销售额下降20%多。这还算是较低的,一些小型民营企业的处境更困难。”

相较于势力强大的国有出版集团,民营公司在通过教材出版社申报教辅书评议时,明显处于劣势,而进不了某省的教辅目录,就意味着整个省份的“疆域”尽失。而即使进了目录,也可能没有市场。以孙明所在的公司为例,去年进入某省目录,但没有一个地市选用他们的教辅。地方保护主义让民营公司步履维艰。

“以前打价格战,我们还能真刀真枪上阵竞争,但现在是和垄断抗衡,我们想竞争也无能为力。”一家民营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权力寻租也让一些业内人士感到担忧。“过去发行靠自由竞争,现在靠进入目录,从公关市场变成公关政府。”一位业内人士直言不讳地说。

有专家指出,通过一段时间的政策调控,教辅书乱象得到有效治理,但政策调控下的垄断却有抬头之势。下一步,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该政府管的交给政府,该市场化的还给市场,实现国有民营同等待遇,各类企业有序竞争、优胜劣汰。唯有如此,教辅书才能走上真正的健康之路。

记者手记

痛砍“摇钱树”

粗制滥造、盗版侵权、过多过滥……教辅书之乱,令人瞠目结舌。乱象挡不住学生奋笔疾书的苦读,挡不住家长寻寻觅觅的脚步,挡不住学校采购教辅的惯性,更挡不住一拨又一拨书商编售教辅的热情。

有业内人士透露,全国几百家出版商,几乎家家热衷做教辅——操作起来最简单、利润最丰厚、需求最刚性,加上家长“再穷不能穷孩子”的望子成龙心态助推,教辅书便成为出版行业的“摇钱树”。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