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序:“超级明星”还能当多久
关注大宗商品的投资者始终关注中国经济。对他们来说,今年以来,有关制造业活动的积极信号太少了。当他们看到一项衡量中国制造业活动的官方指标在4月份改善时,可能得到安慰,觉得中国经济正从疲软的第一季度中缓慢复苏。遗憾的是,事情远未明朗。受到众多限制的中国经济增长情况确实有所好转,但还不到庆祝的时候。
昨天,CFLP(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公告称,中国4月份官方PMI(采购经理人指数)升至53.3,3月份为53.1。该指数由CFLP和中国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这项4月份PMI低于接受道琼斯通讯社调查的7位经济学家的预期中值53.5。该指数高于50表明制造业活动扩张,低于50表明制造业活动萎缩。
中国官方对这项数据的看法比较谨慎。CFLP分析师张立群在公告中称,4月份PMI指数继续上升,但幅度明显减小;这表明经济趋稳的迹象逐步明显,但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张立群还警告称,经济状况仍可能转向恶化。PMI数据显示,尽管4月份新订单指数较前月下降,积压订单指数也有恶化迹象,但新出口订单指数回升。就业人员指数与3月份持平。
官方PMI的一个明显不足是,虽然统计样本覆盖了主要大型国有企业,却没有覆盖对中国经济活力贡献巨大的中小企业。而它们,恰恰在本轮全球经济疲软中遭到首当其冲的打击。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银美林经济学家陆挺称,4月份PMI数据证实了该机构对中国经济已在第一季度触底的看法。陆挺还称,偏重增长的政策措施,加上制造商此前被压抑的库存补充需求和严冬之后气温的回升,都推动官方PMI在4月份反弹。但他也提醒说,对中国经济的评估不宜过分乐观。
以上这项数据对市场可能是个积极信号,但影响还待观察。中国经济第一季度同比增长8.1%,为三年来最低水平。中国政府最高决策者仍面临两难抉择,既要保证政策放松的幅度,又不能过于宽松以致引发通货膨胀。虽然中国政府已向银行系统注入额外信贷,但流动性增加的幅度和速度还不明朗。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新研究成果提醒投资者,即使中国经济复苏加快,大宗商品也未必能像过去十多年那样光芒万丈。2000年左右,大宗商品价格开始上涨。当时,中国、印度等大型经济体崛起,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开始迅速增加。而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大宗商品刚刚经历了长期价格下跌的过程,严重挫伤了市场投资热情。因此,供给无法立即增加以满足新增的需求,由此价格节节上升。
曾任哥伦比亚财政部长的经济学家Jose Antonio Ocampo和联合国经济学家Bilge Erten分析,自1865年以来,史上曾出现过三次“超级周期”,2000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这轮周期则是第四次。然而,本轮全球金融危机打击了市场。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对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四类大宗商品(能源、金属、食品和农业原材料)价格走势(经通货膨胀因素调整)的研究,基本结论是:全球经济的脆弱前景意味着大宗商品价格不可能以过去10年那样的速度上涨。从需求看,不可能有第二个中国或印度进入全球市场。而如此低的利率环境,会鼓动投资者将新一波投资资金追入大宗商品市场。如果大宗商品市场仍符合供需关系法则,以上条件势将导致价格下降。
所以,复苏前景并不意味着大宗商品延续其“超级明星”的生涯。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电邮:chenxuchenxu@msn.cn,本专栏每周一至周五刊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