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太极湖全力打造太极文化工程
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和文化领域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事实上,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到哥本哈根的气候争端,关于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和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不仅成为政策和学术层面的重大命题,也是当前全社会产业实践的一个严肃思考。
如何让武当山太极湖地区积淀深厚的文化要素成为活性因子进入产业链条,把无形的文化资源与有形的产业资源有机结合,成为大武当区域产业发展引擎的和谐力量,促进区域综合价值战略实现系统的和谐发展?2010年1月20日,“太极湖论坛2010-武当·太极湖文化产业战略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际和国内著名高校和学术机构的数十位旅游、社会学、经济学专家及文化产业专家从文化应用和产业化角度出发,针对对武当山-太极湖区域建设和发展进程中的文化产业课题,围绕太极文化工程的系统构建,结合民俗融入、演艺推进、产业规划、发展模式等实践应用体系,通过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的结合点,进行了有效的价值探索和应用研究。
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位于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道教文化圣地武当山下,总规划面积近6 0平方公里,分为太极湖新区和太极湖旅游区两大版块。太极湖新区由管理服务组团、商业娱乐组团和生活居住组团组成,重点建设旅游发展中心、武当国术馆、武当艺术馆、太极剧场、太极湖学校、太极湖医院和高尚居住区等一系列项目。太极湖旅游区由水上游乐组团、旅游配套组团、休闲养生组团、休闲度假组团、山地运动组团、户外休闲组团组成,重点建设蓝湾、太极小镇、武当功夫城、太极养生谷、山地运动公园,以及武当国际会议中心、超五星级文化主题酒店、老子学院、武当山旅游码头、游艇俱乐部等一系列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由武当山特区政府与太极湖集团共同打造,致力于以武当山为龙头、太极湖为引擎,发展为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国家遗产公园。
太极文化工程是大武当文化产业战略的主导核心工程,以“天下太极出武当”为文化主题,通过武当太极文化与东方和谐哲学精神的系统化、立体化、品牌化产业发展运作,全面推进“问道武当山,养生太极湖”产业发展格局,奠定 “中国第一太极文化品牌”的主流地位。
太极文化工程由中央电视台、武当山特区管委会和太极湖集团联手打造,整合国内外顶尖文化产业智慧、学术资源和专业运作团队,以北京和武当两地为主要基地,形成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尖资源阵营和创新实践模式。通过对太极文化的系统研究、整理、挖掘和现代化包装、推广、实施,形成论坛、影视、演艺、会展、出版、体育等一系列具有规模优势和主流地位的产业项目集群,形成具有鲜明太极文化特色和发展优势的文化产业品牌体系,凸现中部文化产业集群效应,对中部和全国文化产业产生示范和带动作用。
在启动太极文化工程的同时,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也积极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全面展开文化产业示范核心企业、基地和品牌的建设,培育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企业,完成核心示范产业和主要辐射带动项目的系统建设,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产业思想、先进的产业机制和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形成综合文化软实力,大幅度推进硬件设施建设,跨越式提升区域综合价值。
本次战略研讨会中,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学术重镇的专家学者针对影像太极课题的基本思路、传统与现代文化应用的内容、地方与区域民俗的内容、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问题和武当太极学的应用问题、文化产业的先进技术结合和国际发展态势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本次研讨会既是武当·太极湖文化产业战略规划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验,也是太极湖以推进“生态工程、文化工程、旅游工程、民生工程”等四大工程实现区域综合价值战略的全新起点。
专家们高度评价武当山—太极湖区域为世人仰慕的可供充分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文资源,以及博大精深的历史与现代文化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同时认为,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的严谨建设规划和社会发展基础,使得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好成为可能,而多元化文化输出形式和先进科技手段的导入及广泛应用也为其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的文化产业战略发展体系,是一项区域综合价值的探索创新实践工程。只有充分挖掘和发挥文化这一特殊的资源优势,使其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寻找多种实现形式,始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充分坚持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价值协调发展,才能保障其中的商业价值,这是武当山-太极湖的历史机遇与未来挑战的现实发展要求,也是贯彻落实中部崛起战略的积极探索。
积极有效打造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国际品牌形象
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 王鸿海教授(资料图片)要把太极湖和武当文化传播出去,影像是先头兵。
太极湖文化的核心,实际上是和谐的三位一体: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社会和谐,三是人与自身的和谐。我想应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
一个是历史的武当太极,应该如何传播整体全方位太极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要不断的对传统的已有文化进行修正和创新,这也是我们国家现在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其实是很正确的,就是在发展中寻求创新的思路。基于太极、武当养生天堂的角度来说,在今天已经完全被大众所接受的影像传播,其速度是最快的。
未来几年里,任何单一的营销手段越来越难以塑造出一个广泛意义的品牌。所以我们现在要认清具备最好形态传播速度的东西是什么,把它作为太极、武当和太极湖文化延伸的手段来运用。
武当山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项目分为两个区域,是太极湖新区和太极湖旅游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政府要重视,二是多方资源的整合,多方资源的整合是当代管理的一种新思维。另外是项目进展的速度,这里就要整合武当山历史、人文及自然资源。
树立武当山、太极湖作为这个区域文化旅游圈的龙头地位,将武当山、太极湖打造成国际一流生态养生文化旅游的目的地。文化需要有差异、需要有独有的特色,因为只有独有才有可能形成差异,这种独有的差异让别人认同的情况下才能打造真正能够共享的平台。
我们想通过“影像太极”这样一个概念达到以下四个阶段性发展目标:弘扬武当太极文化;建设具有国际水准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示范效应的先进文化产业体系;提升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的整体价值。要把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植入到这个文化体系当中,把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融入到其中。
在具体的内容方面有一些例子,比如虚拟体验中心,就是说要建立以网络平台、3G院线为主体,虚拟体验中心为支撑,现场互动为补充的多平台的新媒体展示构架,在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功夫城、太极镇、武当太极、湖水太极、山川太极等地方,都可以把这些内容植入到里面。
道、武、养——这是我们要打造的,道就是太极武当;武要看中华武术;养是以武养生,太极功夫可以养生之外,还包括以食养生、以道养生,上升到最高境界就是以心养生。
原始的武当太极、现代的武当太极和未来的武当太极,应该是什么形态?我们要研讨,要基于这些进行开发,一定要有创新。比如在中国乃至全球还没有一个国际功夫电影节,这个功夫电影的范畴不只是中国功夫,其实所有有动作行为的,以功夫形态为主的电影现在在全球的盈利超过70%。哪怕两年一次,都会对地方品牌的区域文化有个很好的传播。也便于 我们有所创新,扩大“太极武当、养生天堂”品牌概念,加大品牌认知度和全球影响力,积极有效地打造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国际品牌形象。
新遗产旅游小镇“太极镇”的文化应用
英国阿特金斯设计集团(北京)城市规划高级咨询顾问 李玉峰博士(资料图片)从文化应用研究方面的角度,探讨新遗产旅游小镇“太极镇”的文化,我从9个要素来探讨,首先,背景、场景、愿景,这是一个思维方式;第二,方向、方法、方案;第三,原型、类型、模型。
大山、大水、大人文这是三个大要素,可以说是我们的背景、场景。“问道武当山、养生太极湖这”两句话是我们的愿景之一。小镇之外,扩大到养生谷、功夫城,都要以它为愿景进行发展。
方向上,肯定要先找大方向,要看世界的方向、国家的方向是什么才能确定项目的方向。
方法上,超价值发展模式、跨专业规划模式、新理性设计模式、原型态衍生模式、全通识观念模式,这五个方法是合五为一的。
模式上,全世界关于城市、关于生存空间有三种最经典的模型:一个就是老子提出来的乌有乡,第二是柏拉图提出的理想国,第三是英国人托马斯·莫尔提的乌托邦,这三个人影响了全世界。比较有意思的巧合是在武当山,所以我当然会选择老子的说法作为这个小镇文化的原型,也就是乌有乡。
类型上,全世界大概有这样一些城市类型,1898年建好第一个花园城市,到2003年的低碳城市,中间还有四个类型的城市,让我感兴趣的是遗产城市,另外还有宜居城市、健康城市和可持续城市,它们的评价机构都是联合国的机构,所以在这个类型选择上我就会关注并以“遗产城市”为研究母体进行类型建构。“特殊世界遗产”是联合国2005年提出来的,武当山,1994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被评为国家无形文化遗产。
小镇整个区域是以文化和内涵为核心的文化体验区,在它的类型问题上,起点是遗产,终点可能是新遗产。所以我们提了这么一个概念,新遗产小镇在整个武当区里面能不能成为一个标杆和内核?把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农业遗产、文化景观和无形遗产,集合在一个小城或一个中城或大城?小镇的定义和概念的类型就是这么出来的。
围绕核心要素“道、武、养”。在空间上有养生谷、有太极镇、问道谷和功夫谷,还有遇真宫、玄武门,形成这样一个空间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结合。如果是道、武、养三合一话,我们提出文化产业化、产业链条化、链条产品化、产品空间化这样四个划分逻辑。比如说雕塑,我们从庄子的33篇里解读出来33个主题,那就会有33个小公园,33个雕塑,才能完满实现产品的空间化。
产业链条上,既然是文化体验区,就要让文化跟这些产业发生关系,不管是酒店还是运动、还是武术、还是道教、还是创意、还是旅游,在小镇的范围内要把这些在文化上做到淋漓尽致。
在模型的创立问题上,要把所有考虑的要素、逻辑形成机制,从空间、文化、生活、产业四个方面形成一个专业,从老子的乌有乡里面得出的四个最重要的,也可能是永远要追求的目标: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样就建好了这个模型。
追求理念创新和运作创意高度契合的太极湖文化产业战略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 藏艺兵教授(资料图片)文化产业的打造之中,不得不考虑政治问题。实际上现在的文化产业完全是泛政治化的问题,不得不考虑对生存方面的引导、教育、人们的生存状态、贫富悬殊及其它很多社会问题。
还有文化问题,我们的旅游者到来之后会有很现实的体验,菜好不好吃、水好不好喝,体验好才能产生回报,所以文化是个细节性问题。同时文化类产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它不纯粹是自然引发的,还有教育问题,就是说要通过教育的手段引导和营造文化市场。韩国、美国都是先营造市场然后再推动市场,可中国在这方面跟他们的差距是很悬殊的。人类学为我们提供了逻辑化、体系化、规模化这样一些规范性的东西,我们的追求应该既有自由又有实际。
对于这个小镇的民俗,应该有几个理念,第一个是自然生活的理念,表现在自然恬淡、大道不争。尽可能不刻意去创造不自然的景观,尽量不留太多人为痕迹,讲求质感低调。朴素平淡、回味再三,不抢人眼球,不经然注意到,顿觉意味无穷。俗雅莫辨、阴阳难分,莫为俗雅劳神,俗雅均从内在中流露为上好。亲近实用、美妙其中,无论平民生活,还是道人起居,还是宫廷文化要讲求实用功能之妙,美在其中,服在心中。
第二个是文化展示的观念,小镇必然不是原生态的小镇,必然浓缩“自然”的东西,因此要将本地区精彩的民间文化恰当地展示于不同空间中,为游客提供适中的文化信息量和感觉刺激量。展示方式有静态和动态之分。所谓静态是建筑设置之类,必须具有足够的文化氛围,贵在创意,在他人意想不到之时,贵在方便亲切之中,贵在文化独具之中。
第三个是旅游服务观念,旅游服务已经是一个成熟的行业,自有其理念规范,以使游客留下很好的服务印象。
另外是小镇环境设计的硬件上。有些建筑像电影城一样要做旧,最好能够形成适合电影拍摄的地方。还有古均州大戏台、伍家沟茶馆,都可以作为具体的项目。当地的著名风俗三月三庙会,也可以形成固定形式。还比如野人展览、老均州城全境模型、太极中药房、武当山的道乐,无论是从研究还是展示角度出发,资源都是非常丰富的。
武当的饮食资源也是难得的资源丰富独特,纯正的鄂菜保留在鄂西地区,米酒、黄酒、道家素菜,和武当山珍,都值得打造和复兴。
小镇运行模式策略包括几个方面:1、生态旅游技术移民。要把过去的一些原住民引到这个小镇里,这样这个小镇就会变活,形成原生态的东西。2、节庆文化项目的运作。综合通过一些方法和手段,本项目就可以追求物质文化高度统一,追求理念创新和运作创意高度契合。
太极文化可能是中国未来文化输出的核心产品
阿特金斯设计集团中国技术董事 首席咨询顾问 葛羿博士(资料图片)从国家的战略标准来看,文化产业战略研究是利用国家经济标准驱动的阶段解决国家价值观的问题,好莱坞文化也好、欧洲文化也好,实际上都有一个溯源性问题。所以要特别关注三点:一是文化研究的非经济性,文化产业实际上不是个经济命题,最开始在英国提出的是创意产业,所以我们在内部研究的时候必须要认识到文化的非经济性内涵;第二,产业是人为划分的方式;第三,我们要更多看到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过去有两个观点,第一是价值观,这是一个社会群体最后的价值共识。第二,站在学经济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叫解码能力。比如现在市场上出现的大片很大程度上是复合型的公众解码能力,所以其市场能力非常好,价值观的输出平台也非常好。社群公众决定了文化产品的认知,为什么听歌剧的人少、看电影的人多,这就是市场解码能力的问题,所以需要有引导。
文化产品和文化市场有一个跟当前经济市场完全不一样的经济特征——不是需求决定供给,是供给决定需求,几乎完全是由投资主体决定了产品类型,并经由宣传方式引导公众的消费取向。所以技术的创新性、管理的创新性、投资的创新性决定了未来市场的供给。另外文化产业一定是政治经济,文化是一个国家战略的根本,那么必须要有充分的政治适应性与体制适应性。我们传播的内容、价值、观念和意识都符合和谐的观念,这就是太极与道文化的精髓,也是未来我们向国际输出文化的高度。
文化产业的构成包括创意、生产和输出。创意源于文化本身应用的过程,这不仅仅是文化本身的精神要素、本体和逻辑,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是观念的衍生、放大以及应用。当前中国社会两端做的都很好,中间的生产问题做的不好,它的载体不仅只是媒体,而是生产的方式、传播的方式、输出感念的构方式建,载体构建就是太极湖文化产业战略的核心。
太极文化可能是中国未来文化输出的核心产品,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环境理念以及整个社会的概念,可能通过在地的文化旅游、在地在线的文化理念最终达到品牌加市场观念的整体构成。通过现在对整个太极文化的观念原型、道文化的观念原型的梳理,找到一种合适的载体,最终建立一种全新的市场消费方式,就是一个完整的对太极湖文化产业战略逻辑的构想。
传承与应用中的武当太极学
中国人民大学品牌战略研究所副所长 章叶青教授(资料图片)文化产业这个概念究竟是什么?很多人研究文化本身,也有很多人懂产业,但是对于这两者概念结合在一起,实际上从概念的实践,个人认为还有相当大的盲区和空白点。英国很早提出创意产业,中国通俗讲成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在中国,文化表现为:一、文化产品化,二、在经济产品中的附加作用,即文化为一些产业提供包装、提供吸引力。这实际上只是更多在文化产品层面讲问题,还远远没有上升到文化产业的地步。
我们整个太极湖分为产业工程、文化工程、生态工程、民生工程,通过四大工程的全面推进,实现区域综合价值战略。我们必须明确文化工程在其中的地位和价值,并不是简单表现为文化工程为产业工程提供更大更高的品牌地位,装点门面充实内涵这样一个从属地位。文化产业本身在太极湖区域综合价值战略里边,不仅是自身可以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更同时与社会工程紧密结合在一起,从产业共生到原住民就业,完全离不开。就是生态工程,文化工程也是密不可分的。我们的生态工程不仅是一个自然生态的课题,也是人文生态的保护和发展问题。
武当山和太极湖的文化品牌战略,用“道、势、术”的概念来诠释的话,道,也就是易,是基本规律,有些是不易,需要我们尊重不要随便去改变,有些变易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要僵化,另外是简易的东西,化复杂为简单根本。势,形势、趋势、气势,我们的文化是在特色的基础上做大文化的概念,掌握相对静态的形势,预判动态的趋势,做出高度来、做出落差来,才能做出气势来形成文化的胜势。术,技术,合理的解决问题;艺术,如何艺术地解决这个问题,让它很有情感、很有影响的作出品质来;另外是“魔术”,如何把不可能事情做成可能。所以,第一要明道,第二要取势,第三要优术。
我们的文化工程就是全力打造太极文化工程。说到太极文化工程就有必要说一下太极文化的概念。
我们说“天下太极出武当”,今天认为是因为张三丰在武当创立太极拳。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把太极说小了。太极两个字是怎么来的?它最早在《易传》里面被提到,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本身是一个古老而朴素的哲学概念,属于世界观的东西,张三丰所创立的太极拳是在武当太极学说流传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方法论,陈抟演太极,那张阴阳鱼太极图,是太极思想的一个可视化逻辑表达。而我们要讲的是太极世界观,要用的是太极方法论,通过一个可视逻辑来表达清楚。
易,简单而言是日、月,也就是日月、阴阳、乾坤、天地、山水。太极在武当体现为山与水的和谐经典对话。这里有两个层面――历史和未来。
从历史上看,非真武不足以当之,所以叫武当山,实际上武当山本身就是一座以水文化为载体的大山。从而这座大山目前在产业化的角度上,更是由原武当和现代武当构成的山与水的和谐图画。尹喜得到了《道德经》归隐武当感悟山水大道,这是有记载的。唐代姚简奉太宗旨意在武当求雨,建五龙宫揭开武当人文实体篇章,张三丰在大山大水感悟中创立太极拳大人文传奇,再到永乐北建故宫南修武当确立大明王朝神权与皇权的统一,这是太极思想成为治理大国思想纲领的一个转折点。我们看“治世玄岳”这四个字就是个太极,就是天与地、乾与坤、阴与阳的体现。它不是一张常见意义上的太极图,却蕴涵了天下太极到太和天下的大脉络。
我们从故宫和北京的中轴线能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从永定门开始穿越天安门端门午门,从太和门-协和门-熙和门组团,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前三殿的国家礼仪大政象征,这是太和天下的系统表达,到内廷乾清-交泰-坤宁三宫的太极阴阳圆融,这条中轴线的收尾恰好是象征天一生水的天一门和供奉真武神的钦安殿作为最终收篇,这一条太和天下、天下太极的中轴线,坐镇最后是武当玄武。故宫北门神武门,原名玄武门,因避讳康熙皇帝玄烨之名而改,也就是从永乐迁都北京开始,北京真正成为国家的首都,皇上的后背就是武当真武大帝,这条中轴线完全反映了武当的天下太极的思想。我们再放大了视野看,故宫轴线往北到北二环,德胜门、安定门两大门,还是真武的象征。再往北这条中轴的延长线上,鸟巢和水立方仍然体现了阴与阳、天与地的概念。也许这是一个历史的巧合,但太极始终影响着这个国家,至少在明朝永乐定都北京以来这600年里是一个有形无形的“中枢神经”。而武当的太极,太极天下更是在我们眼前有着最好的表达。
太极两个字从字面上看本身没有太多的意思,至高至大至广至简的极,讲到最后实际上是和谐。回到一个“和”字上来,历史上表现为山与水的和谐,而今天我们把它产业化之后,太极的最后还是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都要达到和谐,达到天地人的最和谐,就是对太极文化的最基本解释。
再看一下国学的问题,“太极”两个字,不是说拳术、一种方法、一张图型,而是有形无形、自觉不自觉的达到一种根本世界观,并不是在太极湖文化产业上或者环境的构建上非得表现黑与白、阴与阳,而是要表达一个大太极的问题。
在产业化的角度上,有一个老子学院的板块,我们不是简单的把文化产业商品化,所以在这个板块中我们构建了一个国学的体系。国学这两个字,1913年出版的词源解释为,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另外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的宗旨是什么?北宋的张载说了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这样的体系、这样的宗旨下,国学包括了这些东西,从山、医、卜、命、相“五术”,到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再到诸子百家,以及经史子集四库全书的浩大典籍,组成的一个体系。从典籍上来看,整个的体系里我们所能应用的东西非常丰富。
我们的国学事业体系,确立了一个“定义国学、广义太极、本义文化”的范畴,包括孔子学院、太湖大讲堂、中国人民大学的国学研究院、北大的国学研修班,在运用管理模式上中欧工商管理学院、长江商学院、香港马会都有这样的体系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在创造和定位了武当太极学 “新国学、新太极、新文化”的概念之后,探索创造“新遗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来看一下我们事业体系,从国学体系应用角度上,首先是从空间上对老子学院这个体系的应用和解决,堂,有国学大讲堂;观,有太极观;院,有太极文化研究院,还有太极书院,有超五星级的文化主题酒店,有太极公馆,老子文化公园。第二,从运营系统上来讲,规划有一个像香港马会一样的太极会,一个固定的太极湖论坛,还有研修班的体系。第三,工拓展系统,全面开启跟学术机构的高端合作。
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术,我们做不完所有的这么大的体系,只能做到和做好一个新国学思想的的交流窗口,一个新太极文化的辐射平台,一个新文化运动的产业旗帜,一个新遗产文化的学术中心。
太极湖文化产业 演艺模式初探
《太极·二胡圣典》音乐主创、二胡领衔主演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国家一级演员 著名国乐演奏家陈军大校(资料图片)从演艺模式角度对太极湖文化产业展开探索,首先,创建太极湖演艺模式的意义,太极湖文化产业新型演艺模式的创建,将始终立足于和谐本真之道这个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
我想以四个方面解释这么一个主题,第一方面是全球成功的演艺模式和演艺市场模式,可否为我们太极湖演艺模式提供一些方案和可借鉴的经验?
第二个问题是太极湖演艺模式思考。就太极湖现在的演艺形态来看,它是一个处女地,完全没有演艺可言,在现有的条件下,驻场演艺模式、民俗演艺模式、户外演艺模式和道场演艺模式这四个方面都是可以推广的。随着人的不同的角度和不同方向,其体态会进行不同的变化。
驻场演艺模式上,太极湖新区建设的太极剧场中将主要打造一场《天下太极出武当》的大型舞台剧,该表演作为武当山和太极湖旅游的补充和延伸,将通过一场绚丽、轻松、愉悦的舞台表演,全面再现和演绎武当山、太极文化。
另外从户外演艺模式上看,大型户外表演是中国原创的表演体系,符合国人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宿愿,每一部主题明确的大型户外表演都成为当地的的旅游亮点工程,也会使太极湖的演艺平台更加立体。太极湖、武当山本身有非常好的自然景观,在这样的景观下演艺再好不过。
道场演艺模式上,道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使道场演艺模式具有绝对的排他性,也将是武当山、太极湖最独特的表演形式,我们将打造一种区别于舞台、户外、影视、网络的新型演艺平台,使之成为中国原创的表演体验场所。它的特点是人在其中,身临其境,体验为本,修身养生。中国是一个礼仪大国,拥有悠久的礼仪文化,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刚才说的太极文化,还可以更宽泛一些,因为太极是无处不在的,时时都有,太极湖将就这点打造一个整合规范礼仪文化、创建新型演艺方式、反映现实社会道德、构建和谐人文精神的“场”。
礼乐表演,比如奥运会开幕式中用到了中国礼乐的一些点,足以让全球人的目光为之一振,原因就是中国承载了几千年道德内涵的东西,这种东西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只能在表演时感受到,太极湖的礼乐表演就是让现代的人、现代的游客和普通的观众在现场能够感受到的礼乐的表演。希望未来的太极湖能够面向区域打造为礼仪文化研发训练的基地,面向国家打造为礼仪文化工程示范中心,面向亚洲打造为中华礼仪魅力体验窗口,面向全球打造为国际礼仪交流展示平台。
民俗演艺模式,我认为是整合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使吕家河民歌、汉剧、楚剧等众多散落在民间的汉文化民俗表演形式,通过合理的规整,使之形成一个当时当地文化传统的新型表演体系。用一种最直接、最简单的表演,把深藏在书本中的深邃思想发掘出来。
在演艺民俗街的打造方向上,应该是一个汉文化动态的博物馆,表现方向包括古典、流行、时尚和土著。在太极湖的街上可以走到一处突然有一个汉剧的表演,再往前走可能就是楚剧,再往前走可能是吕家河的民歌在讲述过去600多年的历史,再往前走可能是口技的表演,用100年、300年、600年、1000年这些点把这些特有的汉文化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动态的文化博物馆,这是在太极湖做出的一个尝试。这样一个动态街象的打造也会吸引知名的艺术家在这里驻足,这种情境下的演出冲动是每一个演奏家或者艺术家都会有的。
第三,太极湖演艺模式需要打造一个的团队模式,应该是一个精英团队。以此快速的提升知名度,再围绕精英团队的影响力推广一系列的演艺形式,随着高质量艺术人才的加入和跨界人才的加入,整合各方高手,当团队的知名度越来越提高,其影响力和魅力也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衰竭。从去年开始我们做了一些尝试,把不同的点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平台,像《太极·二胡圣典》一直在创作进行中,已经逐渐吸引了社会关注。另外还将打造一个包括:舞蹈团、武术团、演唱演奏团和舞美中心的太极湖艺术团,可以用自主招生等形式进行新演艺模式的探索。
第四,太极湖演艺目标观众和盈利点。太极湖演艺活动的目标观众我觉得有四个方面:基础游客;机构和团体;高端游客;户外运动,这些数字都在不断攀升,来源质量也逐步提高,尤其在户外方面,其实武当山是一个古老的建筑,太极湖是年轻的建筑,户外运动游客给太极湖带来的朝气及活力将让更广范围的受众知道这是一个新兴的旅游胜地。而太极湖演艺活动的盈利点,分布在多个方面及其相应模式。
太极湖演艺产业模式,这是一篇大“文章”,它将随着太极湖全面建设的深入而不断地优化整合。我们将始终坚持围绕着中华和谐本真的核心价值观,解放和开拓思想,在体制、技术和管理的方法不断学习,打造合理的文化产业链条。
提炼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文化的魂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 魏鹏举教授(资料图片)太极湖项目本身要打造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为旅游地产项目塑魂,做长期价值开发的价值储备。文化产业如何既和旅游业进行对接,又能做出文化产业本身的特制、本身的特性来,这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我们如何在面向全球新的语境中把价值发挥好而且产品出去,为旅游业塑魂的角度上来说,文化产业要做的实际上是传统旅游业的内涵提升,而旅游产业对文化产业的最大价值就是提供商业支持,文化产业最常见的形态或者最有价值的形态就是产品空间化。另外,就在于产业链的延伸,在产品空间化之外,通过和制造业的结合,把地域性的特殊文化魅力、文化符号通过制造业的形式进入到产生的商业模式里面,并通过大众传媒传播带来更大的价值。
在这样的体系下,做文化产业和做旅游地产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一定要提炼其文化的魂。从商业开发的意义上来说,要把“魂”尽可能的开发出来然后宣传出去,使它在流转中长兴,价值不断增加。
第二方面,既然任务是要塑魂,就要一方面做文化,另一方面把文化的价值和商业实际结合起来。做文化产业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也就是非功利性,这样无论从保存也罢、传承也罢、创新也罢,文化的价值能发挥到更大,用无为的态度做文化,这种文化才能真正打动我们自己,这种文化才能对市场、对全民有吸引力和魅力。另一方面也要做到无不为,也就是通过商业模式尽可能把这个文化延伸,把它的附加值充分实现。
第二句话叫做贴合人类核心价值的大投资。比如说巴黎,巴黎最主要的经济是文化产业,它的埃菲尔铁塔和博物馆带来了巨大的收益,这些都是以非功利的方式才有了对全球消费者巨大的魅力和吸引力,而这样的魅力和吸引力形成的产业链是无比巨大的。
我们也要用独特的、最具中国魅力的文化价值,同时又具有国际性的文化生活方式,来经营太极湖项目的文化,使这个项目的文化保持最本身的价值,另外一方面又和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这个互动关系不一定在于项目本身,同时在鄂西区域也形成互动。将文化和经济的关系高度的融合在一起,它的模式是靠价值感召和推广一种生活方式。
第三,从内生文化经济角度考虑项目的定位或者具体的项目规划。它的人文资源、人文传统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大气包容,包括大传统和小传统。大传统是泛文化传统,在这个区域内最最核心的是道家,而它的核心宗旨是仙道贵生,也就是所谓的长生不老,这点上来说我们的养生是没有问题的。而道家在我们这个区域内有非常著名的道教文化资源,所以道家的文化理念、精神在这个地方肯定有他的根,那是生命根源最质朴的状态。另外大传统里面也有儒家的传统影响,我们要打造中国魅力、中国特色、中国优势的一个生态文化区要考虑到这几个方面。另外从小传统来看,一方面资源非常丰富,另外历史也非常悠久,从地缘方面来看得天独厚,生态方面更是仙山秀水、生物多样。
基于此,提出一个低碳经济的中国文化标本的思路,如果再扩展一点说,就叫内生型文化经济之太极湖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中国文化标本是充分的国际性和独特的本土性的最佳结合,因为低碳经济的本质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以及因此而有的生活方式,它本身是一个“大养生”经济,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也养我们的身体,还有一方面是养自然生态,这跟道家“仙道复生”都是一致的。
在人类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时候,人类开始反思这样快速度的发展对于人本身和世界环境带来的危害,实际上跟道家的思想是一样的,就是要回到生命的本根上去。所以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上,我觉得中国文化有路径意义上的启发性和资源价值。
从整体体系和产业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大文化产业或称泛文化产业思路,也可以叫“大养生”经济的思路,最核心的是要回归道家思想的文化理念,通过对其文化魅力的张扬形成一种文化黏度,由此而形成某一个点的膜拜价值,形成一个区域的低碳经济生态模式,形成对全球影响和示范的太极湖文化产业模式、文化产业形态。
转发此文至微博   已有_COUNT_条评论 我要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