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的信阳定位
—— 写在2014年信阳市“两会”召开之际(上篇)
编者按:春风初度马蹄扬,大地神州齐欢畅。近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前沿、生态、民智优势,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积极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保持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成绩斐然,有目共睹。在2014年信阳市“两会”召开前夕,本报连续推出《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的信阳定位》等系列报道,为信阳发展鼓劲,为老区改革壮行。
□本报记者 赵雪峰
当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奋进号角在中原大地上吹响,在位于大别山北麓、长淮两岸的广袤田野上,信阳老区人勇当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在“三化”协调、“四化”同步发展之路上悄然前行,蓄势待发,为中原崛起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华丽篇章。
中原崛起 “前锋”有为
回望刚刚过去的2013年,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大舞台上,好戏连台,佳音频传。勇当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的信阳更是站位全局,发挥前沿、生态、民智三大优势,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积极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保持了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早在2011年的市四次党代会上,我市就明确提出了勇当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在2012年的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又确立了“一市一区两枢纽一基地”的信阳发展战略定位,着力打造鄂豫皖三省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级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全国综合交通和现代物流枢纽、中部地区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并积极创建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市。正如市委书记郭瑞民所言,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规划和战略重点,找准信阳定位,明确我们的目标和任务。信阳的目标就是勇当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
一年来,信阳加快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
粮食生产战胜严重旱灾,总产量达到117.14亿斤,实现了“十连增”。在2013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评比中,信阳被评为全国产粮大市。全市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均突破1500亿元;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90亿元,财政总支出突破300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000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22家,超过50亿元的企业2家。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左右。
一年来,信阳加快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
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全市“十大项目”共完成投资146.98亿元。建成亿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33个,完成投资48.66亿元。信阳国际家居产业小镇建设加快推进,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1亿元,已进场开建企业10家;天扬光电液晶模组生产线由2条增加到13条,伯皇IT产业园、深圳手机产业园开工建设,信阳义乌国际商贸城等一批商贸物流项目已经落户;信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潢川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得到省政府重视和支持,正在积极推进;出山店水库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信阳海关即将通关运营,明港机场即将开工建设,信阳东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推进。
一年来,信阳加快发展的综合优势更加明显——
我市在持续提升前沿、生态、民智三大优势的同时,着力抓战略、谋长远,《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年-2020年)》正式实施,《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进入国家战略研究层面,中国“光彩事业信阳行”活动筹备工作已全面启动。
这些简单的数字、事件的罗列,叠印出的是老区人民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生动画卷。我们欣喜地看到,信阳经济发展正风生水起、波澜壮阔。
科学定位 勇当前锋
对于发展的机遇,勇敢、智慧的信阳人从不放弃。在蕴含着中原崛起新机遇、孕育着河南发展新希望的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作为“老、边、穷”的信阳如何准确定位、打造区域特色?市委四届一次会议提出:我们必须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乘中部崛起之势、借中原经济区建设之力,准确站位,加快融入,积极作为,乘势快上,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区域增长极、战略支撑点和改革试验区为总体战略,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信阳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更快、质量更高、后劲更足、可持续性更强,努力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勇当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