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生水起看工业系列报道之六:中国汤圆黄国粉 粉行天下

□本报记者 周海燕 程 云 郭 靖 张方志

大地上,有的角落曾经盛产无上的权力,有的角落曾经绽放绚丽的诗情,而有的角落,则蕴藏无穷的智慧。古老的黄国大地,便是这样一个不容忽视的智慧的存在。3000多年前,灿烂的淮河农业文明在这里诞生;3000多年后,河南黄国粮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这片故土上萌芽崛起,繁花盛开。

弋阳东路,东临京九、宁西铁路,西临106国道,312国道贯穿公司南、北两区,占地约14万平方米。这些关键词之于潢川人来说,并不仅仅指代黄国粮业,在潢川县人民群众心里,黄国粮业,就是中国汤圆粉的“故乡”。因为,全国五大速冻食品企业所用70%的汤圆粉,都是“黄国粉”。

从2002年至今,黄国粮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其独特的市场意识,在创品牌,求发展的改革创新路上,紧紧抓住市场动向,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把原来生产低端糯米粉的生产线进行技术革新,先后投资千万元资金,建设了三条日生产能力达700吨的现代化糯米粉生产线,从而一下子实现了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化工业的转型。就是这样,黄国粮业经过11年的改革创新,目前,公司已拥有固定资产5.2亿元,年销售收入6.6亿元、利税5000多万元,一跃成为国内最具规模、技术装备最先进的糯米粉生产企业。

“我们是‘三全’、‘思念’、‘科迪’、‘湾仔码头’、‘龙凤’等国内知名速冻食品企业的原料主供应商和战略合作伙伴,享有‘中国汤圆黄国粉’的业界赞誉。目前,在10个思念牌的汤圆中,有8个就是用黄国牌糯米粉原料做成的。”黄国粮业公司技术负责人杨俊生说到这里,眉飞色舞,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这是黄国粮业的骄傲。

糯米粉产业是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速冻汤圆产业的兴起,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当初,多为小作坊加工,没有规范的技术标准,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为此,黄国粮业于2006年初与河南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编制出《白糯米粉河南省地方标准》。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自2007年1月1日起在全省实施,填补了糯米粉省级标准的空白。目前,该公司编制的《汤圆用水磨白糯米粉》标准,几经修订,已由国家粮食局审定发布,在全国实施,成为全国糯米粉行业统一适用的行业标准。

黄国粮业深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产品创新。于是,黄国粮业与武汉工业大学合作,开展一系列“糯米粉综合利用增值技术”研究,3项成果被确认为河南省科学技术成果;与江南大学合作开展“稻米资源的综合利用及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入选2013年度国家863科技计划和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签订了科研战略合作协议,筹建全国“稻米精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品牌与技术的一系列组合拳,打通了黄国粮业的“任督二脉”,打开了它走向成功的道路。路的开始,有点清冷,有点混沌,然而越走越开阔,越走越晴朗。在这不可思议的11年里,“黄国粮业”犹如骑上了草原骏马,鞭鸣蹄飞,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记者感言

战略联盟提升竞争力

□本报记者 程 云

走向辉煌,需要一种魄力,这种魄力往往来源于智慧。黄国粮业及时地获得并承继了蕴藏在黄国故土上的智慧基因,从而独具慧眼,遥遥领先。当其他的企业尚且停留在依托科技进步、产品质量寻求发展时,它早已洞悉先机,转而筹建战略联盟。

黄国粮业于2012年初设立全资子公司——河南瑞田农业种植有限公司,在潢川及周边县区流转承包农村土地3万亩并逐年扩大,依托公司发起筹建、中国农科院及“思念”等科研单位和食品企业参加的全国“稻米精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流转土地统筹规划、分区布局,创建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实现糯稻品种更新、品质改良、稳产高产、精深加工、综合利用。

战略联盟不仅从源头上确保不同品种优质原粮的稳定供给和食品安全,还就地吸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而最大限度地尽快将联盟的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通过联盟提高企业自身竞争能力的终极目标。

来源: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