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公民个人信息“上把锁”?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泄露问题被曝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广大民众的担忧。买了新车的朋友经常接到电话推销保险;孕妇也经常接到孕婴产品销售商的问候电话;买了新房钥匙还没到手,装修公司就电话询问是否需要装修,这种莫名而来的电话让人应接不暇,显然公民的个人信息被“出卖”了。生活中,个人信息泄露,已经不是个案。信息化时代,个人信息沦陷,谁能为我们的个人信息“上把锁”呢?

市民刘女士向记者抱怨说:“我的新手机号刚买没两天,就收到垃圾短信了。这段时间,一直有很多推销业务的人打电话找我,我很反感。我估计是在商场买东西办理VIP卡的时候,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出生年月日和一些基本信息留下了,致使自己的信息外泄了。”

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有时一天能收到十几条垃圾短信。随后,记者以要群发短信为由,电话采访了某家自称有群发手机信息业务的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和移动、联通、电信都有合作,您需要什么样的客户,我们的数据资料库只要有,我们都可以给您提供。目标客户资源我们是不能给您的,但是我们可以把您想要的资源给挑出来并帮您代发。如果发一万条的话,一条是七分钱。”

调查显示,最容易泄露个人信息的东西分别是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和个人基本信息。如今,需要填写个人信息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比如邮寄快递、注册网站、办理会员卡等,都需要填写详细的个人信息,这些是不是都有可能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呢?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来到了位于107国道附近的一家旅行社。

“这个是名单,这个是顾客的身份证号码,这个是顾客的个人身份信息,我们全部整理好之后,再统统存档,除了跟顾客本人打电话,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向外泄露。”某旅行社工作人员指着一份信息表告诉记者。

除此之外,记者还走访了市区的几家美容院。美容院的工作人员也表示,他们绝对不会对外泄露顾客个人隐私。像顾客的电话和住址,家庭情况等等,这些资料平时都是用柜子锁着的,只有内部人员知道,其他人员是不可能知道的。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市民们又该做些什么,来尽力保障个人信息不被泄露呢?

在浉河区法律援助中心,张远友主任告诉记者:“我们在使用个人信息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防止外泄,可以要求接收个人信息的单位,对我们的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密,不准外漏。如果发现个人的信息外漏了,可以追究他们相应的法律责任、民事责任。如果是个人大量的信息泄露,可以追究他们的刑事责任。”

在此,记者提醒广大市民看好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要随意告诉别人,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填写收货地址等信息时,应尽量不要填写家庭住址,而以工作单位代替,也不要填写个人手机号,而以办公室电话或小区物业电话代替。市民一旦发现自身信息被泄露,要勇于并及时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来源: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