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态绘就美丽画卷
—— 大美浉河系列报道之二
浉宣
浉河区是个美丽的茶乡,又有一条穿城而过的美丽浉河。这里温度冷暖适中,气候温和,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动植物资源丰富,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3.28%,是一座生态宜居之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所贡献的不仅仅是生态环境质量以及地域经济、人文价值的提升,更敞开了一个绿色的怀抱,拥抱远方来客。
浉水潺潺,人杰地灵,豫风楚韵沁润着这个美丽的城市。近年来,该区在紧抓经济社会发展不放松的同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用生态文化包装城市形象,用文明力量支撑城市建设,在短短的几年里,将浉河区“山水之城”的生态内涵演绎到了极致。今日的浉河区,已是闻名遐迩的“环境友好宜居区”。
“内外兼修”打造城区生态名片
“叮铃铃……”繁忙的广场路传来一阵清脆的铃声,沿街商户、住户提着垃圾桶、垃圾袋纷纷从家门或店铺走了出来,将垃圾倒进摇铃环卫工人身后拖着的垃圾车内。
“此前,市民的垃圾都是被倒进设在街上的垃圾箱,但往往因为垃圾太多而溢出,也有个别乱倒垃圾的情况,影响了城区的美观。如今,我们在全市首创‘摇铃收垃圾’,变堵为收,提供优质上门服务,从源头上遏制了垃圾乱倒、简易填埋的现象。”浉河区市政管理执法局环卫管理所所长王友成说,“我们还组织了专项保洁队伍,建立了‘日巡查、月通报’的日常督查机制,对存在问题建立数码影像资料,乡镇区域垃圾无害化处理也已达到了100%。无论在城区还是在乡镇,生活垃圾都能及时清运、处理。”
“从1995年至今,我在浉河区已当了18年的清洁工,眼看着城市的楼多了、人多了,乱扔垃圾的现象却减少了,环境卫生变得越来越好。如今市区的植被覆盖面积比以往也大多了,城市边边角角都摘上了花草树木。我在打扫街道的时候,喜欢带着自己的小相机拍拍花、拍拍树、拍拍河边休闲的人,看着自己的家园一天比一天美丽,作为一个浉河人,我的心里感到由衷的自豪!对未来浉河区的发展充满了信心!”59岁的环卫工人雷永华高兴地说。
在浉河边的休闲区健身的贺大爷谈及城区面貌的改变感受颇深,他对记者说:“我是新县人,儿子住在市区金桂园小区,小区里的绿化很好,还设有配套的垃圾收集设施。每年我都会来这里小住,每次来都感觉有新的变化。以前的浉河两岸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那时候污水遍地、垃圾成堆,沿河道路坑坑洼洼。近几年浉河边的环境卫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健身器材很齐全,河边垂钓的人也多了。到了晚上,广场到处都是人,大人跳舞、小孩玩耍,正可谓是黄发垂髫、怡然自得。”
近年来,浉河区强力推进中心城区旧城改造,以六城联创为抓手,大力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城市绿化等设施日臻完善。该区按照“大绿量、花园式、生态化”的标准,全面启动了以浉河、107国道为轴线的生态人居带建设。目前,依山傍水的生态人居带已经建成,“宜居浉河”品牌享誉豫南。如今的浉河两岸,垂柳依依,绿草如茵,水面碧波荡漾,美不胜收,成为信阳一道靓丽的生态绿色风景线,“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楼在绿中,人在画中”的宜居环境让人流连忘返。
“绿水青山”扮靓乡村生态名片
漫步浉河乡村,峰峦叠翠,小桥流水,处处充满诗情画意。漫山遍野的茶园,层层叠叠的林海,绿涛翻卷、直接云天。更有一个个古朴清幽、粉墙黛瓦的小镇村落,像是颗颗明珠镶嵌在千里绿野之上,显尽茶乡之大美。这正是浉河区建设生态乡镇、生态村的生动写照。全区各乡镇全力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建设垃圾贮存设施,成立环卫队伍,制定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建立了长效机制。3年来,该区共完成4个省级生态乡镇创建任务和16个省级生态村创建工作,争取国家资金500余万元,建成4个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减少了农村面源污染。
浉河区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