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开放创新的高地

—— 羊山新区建设10周年纪实之三

本报记者 赵雪峰 本报通讯员 张强 赵高峰 张因祥

弹指十年间,城市大变迁。10年来,羊山新区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的要求,吹响创新号角,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快步走出,大胆引进,“变输血为造血”,谱写了一曲曲激昂的发展之歌,开创了一个崭新盎然的发展春天。

积少成多,积极探索融资渠道

2003年6月19日,羊山新区第一条路奠基典礼在一片农民烧窑取土的荒坡上举行。参加典礼的领导徒步几公里,个个黄尘拂面,汗流浃背。黄尘中有人疑虑,没有钱怎么办新区?

而当时新区的全部家当是10万元办公经费、30万元启动资金和76平方公里的规划用地。在内困外忧的情况下,钱从哪里来?地该如何用?人往哪里去?新区发展如何破题等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也考量着当政者的智慧和魄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区的第一桶“活水”到底从哪里引?在新区的建设中给出了答案:钱从思路来,钱从市场来,钱从实干来。有了钱就好办事,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就有了保障。

为破解建设资金瓶颈,打破依靠财政的固有思维模式,新区实行项目市场化运作,借力发展。坚持走“市场运作、自求平衡、良性循环、滚动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借力信阳市发展投资公司这个融资平台,出台羊山新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项目建设单位先行垫资修建规划道路管理办法等一批融资政策,灵活运用银行贷款、BT、综合开发、土地运作等形式,筹措城建资金。

市场之手点“土”成“金”。新区采取土地担保垫资建设的方式,筹资10亿元先期建成了“三纵三横”主干路网及管线配套工程,拉开城市框架,带动周边土地收益,吸引大项目安家落户,连片开发,滚动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地带路、以路兴地,滚动发展、以城建城”的城建新路子。

新区采用少量财政投入建设高规格基础公共设施,“抛砖引玉”成功吸引大批企业入驻,10年间,累计实际到位资金230多亿元,其中省外资金170多亿元,完成区域投资300亿元。

筑巢引凤,倾力服务招商引资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大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客商企业投资创业的前提保障;而产业项目则是构筑“巢穴”的坚强堡垒,为引来“凤凰”栖息之地创造优美环境。

新区成立之初,实施的项目重点是以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为主,没有可持续性的支柱产业,一直是发展的短板。为了更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发展支柱产业,招商引资是必由之路。

新区持续在改进作风、提升服务、强化城市管理、维护安全稳定、优化发展环境上下功夫,在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实施招商引资奖励机制、目标责任制上用真功,采取小分队招商、节会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通过项目发布会和项目洽谈会等招商平台,集中推介重点招商项目持续开展。

新区一班人继续发扬“艰苦创业、埋头苦干、敢于负责、奋发有为”的新区精神,秉持“只要项目选了干、一切手续我们办”的理念,坚持“三分之一领导从事招商、三分之一时间用于招商、三分之一人员服务招商”的“三一”招商原则,实施“明确一个方向、选准一个地方、持续一个年度、兴起一个产业”的“四一”招商行动;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实行首问负责、一周办结、打捆收费、全程代办等服务制度,及时足额兑现各项政策承诺。强化效能监察,认真开展行风评议活动,实施末位淘汰制度,全力为投资者创造一个舒心生活、安心赚钱的良好环境。

2012年12月2日,是羊山新区的一个不平凡的日子,信阳国际家居产业小镇正式落户奠基,这是新区选准主导产业、创新招商模式取得的重要成果,被省委书记郭庚茂称为“实践经济开放合作的新模式”;被市委书记郭瑞民称为“承接产业战略转移的新路径”。

寒来暑往数十载,通过新区建设者们多方努力和拼搏,初步形成了市级商务中心、特色商业区、茶产业集聚区、国际家居产业小镇、北湖文化科技园、职业教育园等六大园区的战略支撑框架,更为新区长期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

来源:信阳日报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世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