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滨梅园腊梅盛开 吸引众多游人前往


信阳网讯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 这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对《梅》的赞颂。
1月19日(农历腊月初八),游人在河南省淮滨县张庄乡青石板老街吴氏梅园内,看到朵朵犹如五角硬币大小呈青黄色的腊梅清香怡人,竞相开放,美景如画。看到这傲雪风骨、沁人心脾的梅,让人不禁想到文学大师王安石的《梅》赞。
走在这厚重的青石板上,让游人感到是那么的亲切和踏实,冬日的阳光让人感到寒风中仍有丝丝暖意。破败的残垣断壁、随风飘荡的残枝败叶,让人想到了安宁城(张庄乡古称)曾经的繁华和兴旺。
吴家院内这两株腊梅树是有着320多年的树龄,每年进入腊月时,便有许多爱梅之士前来观赏、拍照,吴家以梅为媒,简洁的四合院内,各界人士谈古论今,很是和谐。
张庄乡系传说八仙中张果老成仙之地,故又称仙庄集,地处中原腹地,大别山脚下,淮河南岸。前有千里连绵的大别山,后有蜿蜒万里的淮河水,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上生长着勤劳而善良的人民,张庄集在抗战时期成立的豫东南地委等革命根据地,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了很大贡献,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方亚伯、吴士堂等革命烈士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为新中国的成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长眠于仙庄集西南之烈士陵园。仙庄集被命名为红色革命根据地,其豫东南地委遗址和烈士陵园等被列为革命历史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历史更迭、时代变迁,让仙庄集留下了许多精彩传奇故事。这故事见证了仙庄集兴衰三百余年的历史。
据老街上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讲:很久以前仙庄集出了一位吴姓状元,在湖北黄梅做官,为官清正廉明深得当地百姓爱戴。因得罪贪官污吏被迫还乡,还乡时当地百姓送他一株含苞待放的寒梅,他将其植根于庭院,时值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但唯其独自在凌沥的寒风中独自绽放。由于社会动乱家道中落,老屋及寒梅落入他人之手。随着社会的发展,青石板街住户纷纷举家外迁,留下的只有满院破砖烂瓦、残垣断壁、枯蒿败草伴随数百年古梅在寒风中独自开放。
1980年春,经人说合,吴家以1000元的价格买下了该院,经过数十年的精心维护、休养生息的老梅又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在吴家人对寒梅细心的保护下,这株古梅越来越枝繁叶茂。2010年仙庄集被评为“河南历史文化名乡”,并重新维护了青石板街道,使千年古镇重新回归自然景象。近年来,先后有多家媒体记者慕名到这里进行采访报道。吴家在护理好梅园的同时,近年来还自费收集了木油榨、水车、锄草刀、蓑衣、石磨、古井等一大批八十年代前的生产生活用品和用具。庭院内的贞烈幼女碑、(一个悲惨凄凉的动人故事)菱角河闸很是显眼,一些文人雅士、迁客骚人的诗词歌赋也不时引来游人驻足观看。据梅园主人吴世斌介绍:梅园不仅要把梅园做大,还要进一步丰富民俗内容,真正做到让“梅园搭台、民俗唱戏”,不断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据悉,当天的吴氏梅园开园仪式,一条条过街彩幅把古老的石板街装点的是异彩纷呈,请来的文艺表演队、剧团进行了踩街和演出活动,扭秧歌、舞狮子、撑旱船、唱大戏,老街、新街是热闹非凡。
来源:信阳网 作者:王长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