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信阳市公务员上交礼金、有价证券215万元

信阳网讯  2012年,全市各级领导干部上交礼金、有价证券215万元,较上年上升21.1%;同时全市有2366名科以上干部向组织申报了个人家庭重大事项,申报率达95%以上。我市实施“双防双控”,突出规范公务人员“八小时以外”社会行为,实施社会防控,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大干部职工的勤廉意识进一步增强,形象明显好转,作风更加过硬,工作能力有效提升,为推进全市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高度重视 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稳步推进

  2012年年初,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及时召开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动员大会,制定下发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各级主要领导干部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政治职责,切实做到亲自部署、亲自过问、带头查险、带头制定防控措施。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把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纳入反腐倡廉建设检查考核之中,各地各单位采取了定期自查、年中督查、年底考核等方式,对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确保了此项工作稳步推进。

  双防双控 确保廉政风险防控全覆盖

  针对权力职责,查找岗位廉政风险。围绕岗位权力运行,我市采取4项措施,在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全面开展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一是清权。对照“三定”岗位职责,认真清查梳理了岗位权力,编制了切合实际的《岗位职权目录》。二是查险。查找每个岗位和每项权力运行过程中可能导致人员失职、权力失控、行为失范的风险点。在防控对象上,突出领导班子成员和内设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在防控流程上,突出权力行使重要环节和关键节点。在查找风险的方式上,采取自己查找、案例分析、领导点评、组织审定等方法,把风险点找足找够、一个不漏。三是定级。对查找出的廉政风险点,按照“高”、“中”、“低”3个等级评定风险点,并将涉及单位“三重一大”管理权方面的风险点,涉及单位人、财、物管理权,监督检查权方面的风险点,以及涉及自由裁量权、执法权、审批权、处罚权等方面的风险点定为高风险点。四是公开。将每个岗位、每项权力的“运行流程图”、廉政风险点及其等级、防控措施等,实施日常公开,接受监督。

  着眼“八小时以外”,查找社会廉政风险点。在开展岗位风险防控工作的同时,我市注重加强公务人员“八小时以外”社会风险防控,规范公务人员“八小时以外”社会行为,强化公务人员“八小时以外”风险防控意识。一是道德风险。各级各部门对照所在部门、岗位和行业的职业操守,查找自己在职业道德上可能遇到的风险;针对家属子女的就业、学习、工作及其他重大事项,查找自己在家庭道德上可能遇到的风险;围绕文明礼貌、诚信友善、保护环境和公物等公共秩序,查找自己在社会公德上可能遇到的风险。二是社交风险。围绕交友、礼赠、出国(境)、节假日、参与社交活动、公务接待、社会兼职等,查找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三是个体风险。主要针对个体的爱好、习惯、性格、作风等特点,查找自身个体行为可能遇到的风险。

  针对风险点,切实制定防控措施。围绕岗位廉政风险点和社会廉政风险点,我市实施“双防双控”:岗位风险防控,针对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点,从规范权力运行入手,坚持岗位自防,“一对一”制定防控措施;单位部门廉政风险防控,结合单位部门各自职能和可能发生的风险,制定防控措施,形成风险防控管理上下联动的有效运行机制;社会风险防控,对公职人员以自律为基础,以公开接受监督为手段,以严格执行制度为重点,不断完善社会风险防控的各项措施;分权防控,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的权力进行科学分解和配置,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程序防控,依据规范、高效原则,优化各个岗位业务流程,针对主体、依据、程序、期限、监督渠道等各个环节制订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公开防控,通过政府网站、公开栏、媒体等途径,依法向社会公开“职权目录”,“权力运行流程图”和行政裁量权基准,接受社会监督;科技防控,探索运用信息化手段,将廉政风险和公共资源配置,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纳入电子监察系统监控范围,实现网上实时动态监控;制度防控,针对排查出的岗位和社会风险点,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
来源:信阳日报 作者:信阳日报专题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