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奇幻过后是什么?

  我不喜欢中年派的样子,淡然,颓唐,略带酒色之气。起先我怀疑导演李安选错了演员,转而我开始揣测其用意。我想,也许李安是故意的。正如“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也”(王夫之《姜斋诗话》),中年派与少年派的鲜明对照,或许意在揭示人生和生活的本来面目。所谓的生活,不是童话结尾那样,“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不是中国古代励志故事那样,“从此他发愤读书,终于成了著名的诗人”。所谓的生活,就是影片里中年派的样子。奇幻又怎样,磨难又怎样,不一定能够阻止后来的人生、生活变得庸常。中年派不一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没有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或诗人,他只是芸芸众生中如同你我的一员。只是偶尔,中年派可能会像莫泊桑《项链》里描写的那样,“不过有几次当她丈夫还在办公室办公的时候,她一坐到窗前,总还不免想起当年那一次晚会,在那次舞会上她曾经是那么美丽,那么受人欢迎”。问题是,他会想起什么呢?

  看过电影,我有时候照镜子,觉得自己像中年派。

  《断背山》出来的时候,有影评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断背山”;《色,戒》出来的时候,“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回形针”的说法不胫而走;现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热映,流行语变成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查德·帕克”。理查德·帕克是影片中那只虎的名字。我记得,在同样有着《鲁滨孙漂流记》影子,由“阿甘”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电影《荒岛余生》里面,男主人公把一直陪伴他的那只排球称为“威尔逊”。当他终于坐上自制的木筏逃离荒岛,排球不幸漂走,汤姆·汉克斯呼唤“威尔逊”之声痛彻心扉。而在电影《美国丽人》当中,邻家男孩拍摄的飘舞的塑料袋虽然没有名字,却代表着男孩对他所认为的美的发现,其镜头可与《阿甘正传》里飘舞的白羽毛相比。

  前段时间,家里的猫外出,三天未归,这是以往从未发生过的,以至于我把QQ签名都换成了“别了,我的理查德·帕克”。当时,出于职业习惯,我上网搜索这几个中文译字的准确写法,才得知,“理查德·帕克”原是“海难食人案”中那个被吃掉的男孩的名字。至于影片中被吃掉的到底都有谁,第一个故事、第二个故事隐藏之下的故事是什么,那是另外的话题了。

  话题从老虎扯到老虎的师傅身上,扯远了。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写过一篇关于猫的小说,我恍然记得里面还列表比较了一只中国猫和一只外国猫离家返回所走的里程。所以在这里谈论猫并非那么不合时宜。家猫丢了,久寻未果,心中已然放弃。后来上网,偶见“剪刀大法”,尤其是其中的话“不管多么神奇的办法,也都需要不懈的、持之以恒的、努力的寻找以及坚持”,让我重拾信心。当晚正准备作法,略一推窗,猫一下蹿进来了。

  不由得想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励志的一面:正是由于少年派的不懈坚持,他才得以活下来。

  中年派淡然,颓唐,酒色之气;少年派好奇,躁动,朝气蓬勃,我觉得有几分像刚出道的齐秦,网上说像年轻时的李安。少年派,就像是曾进入布克奖(《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小说获得过该奖)决选的《丑闻笔记》里写的女教师初见男学生的身体,像“用白手帕包着的新鲜蔬菜”。

  少年派默写圆周率π的画面,让我回忆起自己年少时候,初二吧,也像少年派的时候,曾参加过一个记忆法函授班,要求背到圆周率小数点后六百位。我做到了。只要我继续努力,我可以背到上千位甚至更多。其实方法并不难,谐音,就像把“520”“201314”转换为“我爱你”“爱你一生一世”一样,最简单的密码,远没有《风语者》、《风声》里的那么复杂。

  这是我第一次看3D电影。《阿凡达》来的时候,我没有跟风。我一度怀疑《少年派的奇幻漂流》3D营造的视觉奇观会冲淡其故事蕴含的深刻意义。但正如影片里中年派所说:“经历了就经历了,不需要讲什么意义。”

  我看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流了泪的。那是在少年派即将举家迁徙,和初恋阿南蒂话别之后,一个人凭栏呆望,他的母亲走过来,叫他回家吃饭。那一刻,我的眼泪忍不住流出来。一个朋友则告诉我,在轮船遭遇暴风雨,少年派落海,奋力游泳逃生,忽然有一刻不游了,在水中舒展肢体,静止不动,音乐响起,朋友泪落,因为想起了这几年来自己的情感经历,争取,挣扎,绝望,以至于想彻底放弃。那一刻,感觉自己就是少年派。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少年派。

  其实关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想说的还很多。但正如片中所说,“什么(教)都信,等于什么都没信”,什么都写,等于什么都没写。就此“绝笔”,在“世界末日”之际。然后,重生。


文章来源:http://www.ce.cn/culture/gd/201212/27/t20121227_23979061.shtml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世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