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续情缘——信阳市对口援助哈密工作一瞥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祁倩 李宇 袁野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这样红?哎红得好像红得好像燃烧的火,它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花儿为什么这样鲜,为什么这样鲜?哎鲜得使人鲜得使人不忍离去,它是用了青春的血液来浇灌……”一首传唱大江南北的新疆民歌,把人们的记忆又拉回到红色革命年代。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84年前,空间的位移定格在信阳。在大别山区这片红色土地上,参与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于1934年11月16日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了伟大的长征。这支伟大的红色队伍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几经磨炼与洗礼,最终在党的指挥领导下,其中一部进驻新疆,成为了驻守新疆哈密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的前身部队。

共同的红色革命基因把信阳、哈密和第十三师的命运紧紧连接一起,也为未来某个时候的再次“相遇”埋下伏笔。

时逢2010年,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3月29日在北京召开,拉开了新一轮援疆的大幕,河南、信阳对口援助哈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随后派出的援疆干部进疆,从此信阳援疆干部与哈密大地上的各族干部群众一起,在天山脚下的戈壁、草原、绿洲、荒漠中共同工作和生活。在对口援疆工作中再次与哈密、第十三师结下不解之缘。特别是今年8月底,由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信阳市委书记乔新江带队的信阳市党政考察团到哈密和第十三师考考察学习,为信哈两地交流发展掀开崭新的一页,重新续写了两地军民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红色情缘。

今年国庆节前夕,记者一行抵达哈密后,驱车一个小时赶赴第十三师红星四场。这里是信阳市对口援建单位,新一批我市援疆人才已经扎根于此,他们把这里当家乡,把各族群众当亲人,共同结下深厚情谊,一起续写新时代信阳与哈密两地红色情缘。

一封信函巧结缘

大漠戈壁,雨水稀少,渺无人烟,有一种树长在这里,在极其干燥的生存环境下,把自己的根系深深地扎进沙漠,为荒芜的戈壁滩上增添了一抹盎然生机;高耸冰峰,严寒极至,终年不化,有一种花开到这里,在极度寒冷的生存环境下,用自己的枝叶浅浅地覆盖在雪山,为圣洁的天山点缀出一道花海奇象。

这就是胡杨,成为了沙漠卫士;这就是雪莲,成为了雪山使者。而一代代援疆人之所以来到新疆是因为他们有着与胡杨、雪莲一样的使命,扎根新疆、热爱新疆、建设新疆,成为了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的“新胡杨”“新雪莲”。

从大别山信阳出发,穿越绵延不绝的秦岭,踏过沟渠纵错的黄土高坡,沿着一马平川的河西走廊,一路向西,直抵天山南簏。来自信阳的一大批援疆人奔赴3000公里之外的边疆,为了两地人民共同的使命,开启了新时代援疆工作的新征程。

哈密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东端,地跨天山南北,是新疆的东大门,也是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2016年2月哈密撤地设市,总面积14.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人,共有汉、维、哈、回、蒙、满等39个民族。

说起信阳与第十三师的结缘,还有一个小插曲。在确定河南省对口援疆哈密和第十三师后,第十三师师部曾发函信阳市,询问信阳市是否有意开展对口援疆工作。在接到发函以后,信阳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克服重重困难,积极主动与第十三师沟通,担当下援建第十三师红星四场的重任,为两地共同发展谱写了新篇章。第十三师红星四场党委书记、政委江兵告诉记者,信阳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无私的大爱情怀,推动着红星四场的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广大援疆干部忠诚履职、无私奉献,树立了援疆干部的光辉形象,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兵团精神”,值得红星四场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学习。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信阳对口援助哈密已经8年,在党的援疆政策雨露的滋润下,信阳援疆工作紧紧围绕哈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产业援疆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始终贯穿四个靠前(总体规划靠前、资金分配靠前、重点项目靠前、群众受益靠前)的思路,全方位大力实施对口援疆哈密工作,援疆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在瓜乡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援疆工作硕果累累。

教书育人履使命

“要是有一辆校车,能每天上学放学接送我回家,爸爸妈妈就不用每天那么辛苦、离家那么远来接我……”这是正在红星四场学校上二年级的小璐心中的一个小梦想。

“要是能有一台电脑,我和我的小伙伴就可以学习使用电脑,在互联网的海洋中尽情遨游……”这是红星二牧场学校许多学生的共同梦想。

“要是幼儿园能有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我们可以让孩子们上一堂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的文化课……”这是红星幼儿园众多老师共同的梦想。

……

2014年至2015年,信阳市先后向红星四场学校捐赠2辆校车,解决部分学生交通出行不便的困境;向红星二牧场学校捐赠学生电脑40台,让这里的孩子第一次触摸到互联网世界,开启了全新的奇妙之旅;向红星幼儿园捐赠幼儿园多媒体设备2套,极大地提升了当地幼教质量,为更多的孩子带来新的教育体验……

教育援疆已经成为信阳市委、市政府开展对口援疆工作的“重头戏”。我市先后派出5批14名教师从事对口援教工作。广大援疆教师自觉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发扬“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入到哈密的教育事业中。特别是2015年、2016年我市援疆教师丁俊才、李健在结束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后,主动申请延长一年支教工作。今年,李健还与妻子张玉洁老师共同援疆,书写了一幅伉俪援疆的感人画卷。

送医送药送设备

边疆人民的健康时刻牵动着申城人民的心。从十三师红星医院急需的医疗设备,到边疆人民群众急需的药品,再到我市援疆医疗专家前往红星医院开展各类医疗活动……全方位、多层次的医疗援疆格局已经形成。

“真没有想到,我这样的外科手术竟然可以在红星四场医院开展。”哈密当地各族群众的“真没有想到”还要感谢来自信阳市中心医院泌尿科的援疆医生张道远。

轻轻翻开红星四场医院的手术记录本,皮下脂肪瘤、皮下囊肿、皮肤浅表肿物等手术治疗,全部都是由张道远主刀。他精湛的医术,不但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还填补了红星四场医院多年来无外科医生的空白。正是无数像张道远这样的信阳好医生,发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扎根边疆,造福边疆,全力为当地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为哈密的各族人民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据,能很好地说明信阳医疗援疆的成绩:向红星医院捐赠2辆救护车,2台生化分析仪;向红星四场二牧场捐赠1台X光机;向当地医院先后派出9名医疗专家开展医疗活动,并组织有关药企先后捐赠价值50多万元药品……

此外,信阳市对口援疆部门还多次组织河南省援疆医疗专家到红星四场开展义诊活动。“此次乔新江书记率领的我市党政考察团代表信阳人民再向当地医院捐赠一批医疗设备和常用药品,新一批我市援疆医生已经在当地医院开展工作。这些都将进一步缓解当地各族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边疆各族人民在实现全面小康路上拥有健康作出贡献。”哈密市委副书记、河南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信阳市委常委李湘豫说。

文化引领结硕果

把豫剧搬到新疆,搬到哈密,这是信阳对口援疆工作的又一闪光之处。在红星四场文化广场,陈天礼这位老人最近迷上了豫剧,每天在健身广场锻炼之余,总是不忘携带音乐播放器,随时听着豫剧。陈天礼说:“自从信阳市的豫剧《开漳圣王陈元光》来团场演出后,我就喜欢上了豫剧,现在我不仅在电视上收看,还让儿女从网络上下载豫剧名家的唱段。晚年又多了一个新爱好,生活得更加有滋有味。”

文化的魅力是无穷的,在滋润着各族人民心灵之时,也悄然把各族人民的心紧密相连。2015年9月6日至11日,信阳艺术中心(豫剧团)携大型新编历史豫剧《开漳圣王陈元光》,正式登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和信阳市对口援助单位红星四场开启两场慰问演出之旅,受到了当地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今年信阳茶文化节期间,来自新疆的专场文化演出,也让信阳人民充分领略到独特的大漠文化。

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在信阳与哈密两地引起巨大反响,不仅进一步增强了哈密各族群众对内地主流文化的认同,更对“大别山精神”与“胡杨精神”的生根发芽、推广发扬起到积极作用。记者在红星四场学校采访时得知,该校两名教师将在十三师教育系统统一组织下赴信阳市羊山中学、信阳市第九小学参与交流学习,届时他们不仅深入了解我市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将亲自感受信阳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文化。

如今在红星四场像陈天礼一样喜欢豫剧的各族群众越来越多,每年红星团场举办的各种文艺比赛活动中,也有了豫剧的“靓影”。

每当夕阳西下,当地各族群众都可以通过信阳市在红星四场文化广场援建的LED大屏幕欣赏各类文化节目,尽情享受文化交融带来的丰富精神生活。

此次信阳市党政考察团与哈密市签订了旅游合作发展框架协议,同时向哈密市捐赠了援疆旅游设施设备。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乔新江在信阳与哈密两市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座谈会上寄语:信阳要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按照资源共享、信息互联、产品共推、合作共赢的要求,加强深度交往交流交融,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努力实现合作共赢,确保尽早尽快把合作协议变为双方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

一次援疆一生情

在国家实施的万人援疆援藏支教计划中,来自信阳市、县(区)的5名教师将在哈密市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教育工作。来自信阳市第七高级中学的杨贺老师毫不犹豫地报名参与援疆计划。他告诉记者,自己的一个同事和李芳老师是同学,在得知李芳老师舍己救人事迹之后,恰好有这个援疆机遇,他要用支援边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热情践行李芳老师的崇高品质。

信阳,一个把城市轻轻放在山水之间的地方,钟灵毓秀,民风淳朴,好人集聚。特别是今年以来,信阳涌现出了诸如以身护学生殉职的“全国最美女教师”李芳,三入火海救人牺牲的光山籍解放军战士李道洲,上演现实版“泰坦尼克”的旅泰游客浉河区小伙张皓峰……这些“信阳好人”根生信阳,不断地将忠孝善良勇敢的正能量传递到全国。

如今“信阳好人”现象,犹如蒲公英的种子撒在天山脚下。来自信阳的河南省第十批医疗援疆队3名医生正在哈密市维吾尔医院投入到救死扶伤的忙碌工作中,他们将在这里为各族群众解除疾病之痛;参与万人援疆援藏的我市5名教师将在当地开启教师生涯中极不平凡的一段经历,他们将为当地各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贡献力量……而一批又一批从信阳而来的援疆人传承着“信阳好人”精神,用他们的坚守与执着,把“信阳好人”的火种带往边疆,播种边疆,在边疆落地生根,为实现援疆工作总目标而书写“信阳好人”光彩。

记者了解到,正在援疆的信阳人在陌生的地域结交了各族群众,“结亲戚”已经成为援疆人与各族群众密切交流的纽带,民族融合一家人,民族团结一家亲,深深地根植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而那些已经返回信阳的援疆人,总在逢年过节之际,通过各种方式与相隔6000余里的各族群众互通联络,互赠家乡特产,相约再次相逢……

“不是哪一朵花都能开在天山冰川上,雪莲做到了;不是哪一棵树都能长在戈壁滩上,胡杨做到了;不是哪一个人都能来援疆,我们做到了!”这是每一个援疆人口口相传的三句话,成为了激励每一个援疆人奉献边疆的座右铭。

一次援疆一生情。承载着”信阳好人”精神的每一个信阳援疆人必将牢固树立做好援疆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聚焦总目标,把对口援疆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往心里做,不断提高对口援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积极为哈密稳定发展作贡献、为家乡人民添光彩,让“大别山精神”和“信阳好人”精神在天山脚下、哈密边疆落地生根、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来源:信阳新闻网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