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报国 逐梦科研 ——记固始籍首届“河南最美大学生”闫畅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时秀敏

第十届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二等奖、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机器人水下作业一等奖、中国机器人大赛机器人水下对抗二等奖、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国家励志奖学金……无疑,这每一个奖项都有着沉甸甸的分量。而让人惊奇的是,这所有奖项竟然集于一人之身。

他,就是首届“河南最美大学生”、郑州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大四学生闫畅。

5月19日,在紧张撰写毕业论文《高铁的隧道效应》的间隙,闫畅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小时候,我的玩具很少,把仅有的几件玩具反复拆散了再重新组装,就成为我最喜欢做的事情。久而久之,我能够熟练使用螺丝刀、扳手、焊台等各种维修工具,玩具坏了也能自己修。这一拆一修,可能就是我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启蒙吧。”忆及儿时往事,闫畅似乎回味无穷。

1997年9月,闫畅出生在固始县石佛店乡余庆村一个贫寒的农家,出生时手脚便带有先天残疾。虽然上天没有更多地眷顾闫畅,但他却选择了自立自强,5岁时就早早入学,17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郑州大学。

在大学,闫畅与他儿时就热衷的“机器人”不期而遇。

“大一的寒假,我看完了150个小时的教学视频,把100个机器人设计案例的模型全部画了一遍,最终顺利通过考核,正式加入了郑州大学机器人实验室。”闫畅说。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生活的压力让闫畅深知父母养家的不易、劳作的辛苦。在郑州大学智能机器人实验室里,他申请了勤工助学岗位,“每天晚上同学们离开以后我就开始打扫实验室的卫生,当我离开实验室时都将近11点了。”

进入实验室,闫畅才发现和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没有高科技的大屏幕,没有先进的机器设备。有的是几张拼凑在一起的桌子,上面放置着各种不同的模型、器械。靠墙的架子上,分门别类地放置着几万颗螺丝。

就是在这样一个看似凌乱的实验室里,闫畅开始了他的科研之路。怎么都抬不起来的机械手、一缕青烟白干若干天的电路板、手一抖就锉坏了的重要零件……遇到困难,就从头再来,在不断的失败中前进,在不懈的坚持中成长。

2015年暑假,为了备战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闫畅和实验室的学长们研究制作一款水下机器人。每天凌晨依然灯火通明的实验室见证了他们为梦想而付出的努力。

“根本不分白天和黑夜,通宵对我们来说很正常,困了找个地方一躺,几秒钟之内就能睡着,醒了又继续干。”闫畅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当年10月,进入实验室半年多的闫畅破格以参赛队员的身份和学长们一起去贵阳参赛,与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387所高校的1983支队伍同台竞技,成功斩获了水下对抗项目冠军。

一年后,闫畅成为郑州大学机器人实验室的学生负责人和水下机器人团队的队长。他的团队先后获得了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获得科技创新类奖项国际级1项、国家级5项、省级4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2项。

“我的团队,大一时是一起奋斗的伙伴,大二时是四处奔波的队友,大三时是手把手带出来的徒弟,这可能就是我大学里最值得骄傲的事情。”闫畅青春的笑容格外灿烂。

让我们来看看闫畅和他骄人的团队:

在2016“创青春”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上,闫畅团队作品“变速植保机”创新利用喷洒速率与飞行速度联动,解决了植保无人机喷洒不均匀的技术难题,获得了省赛金奖;

在第十届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2016年总决赛上,闫畅的参赛作品“并联结构机械腿”因为将并联结构创新性地运用到机械腿上,解决了目前机械腿的一项技术难题,获得了总决赛的二等奖;

在2016中国机器人大赛上,闫畅获得了水下机器人项目的一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

“坚持创新是我的信仰,科研报国是我的理想。”闫畅说,“现在,我已被保送至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直接攻读博士。接下来的5年,我将带着中原学子的自信,在新的平台上矢志不移。希望未来能在中国高铁这项伟大的工程中,建设中国速度,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信阳新闻网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