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贫困村变形记

李信远与村班子成员在一起

“路好走了,用水不愁了,产业发展了,民居靓起来了……”如果你去光山县西南方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就能看到这里的村民干劲十足,精神抖擞:山上,挖地栽茶干得热火朝天;路上,打混凝土、修水泥路忙忙碌碌……这就是过去在全县穷得出名的贫困村——文殊乡方洼村。

一年多以前,方洼村还是出了名的穷村、落后村,是一个既无主导产业,又无集体经济,基础设施落后的“三无”贫困村。然而,一切随着中办定点帮扶光山县、联系方洼村开始变了。中办领导同志于2016年2月到该村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后,这里悄然发生了大转变。该村严格按照中办领导同志提出的“更艰苦、更细致地做好脱贫工作”的要求,在中办挂职帮扶干部真情帮扶和省、市、县全力支持下,该村干群团结一心,实干苦干,在改善基础设施、整治村容村貌的同时,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等拓宽脱贫路径。

在中办的帮扶和县、乡的具体指导下,方洼村完善了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不断强化阵地建设,优化服务水平;积极充分发挥第一书记作用,广泛听取群众意愿,选准配强了村“两委”班子,发挥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如今的方洼村,彻底改变过去“等、靠、要”思想,积极寻找脱贫路子,实现由过去的“输血”到现在的“造血”转变。该村依照“房前屋后一亩茶,一塘肥鱼一群鸭”产业发展思路,整合争取到上级扶贫资金,集体开挖整理现有的荒山、坡地等,大力发展油茶、茶叶等特色产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中办帮扶干部郭伟立曾经深有感触地说:“刚开始来方洼村走访贫困户的时候,听到最多的是要低保。现在进贫困户家中走访,听到最多的是要发展产业,要帮忙贷款。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了,由过去的‘要我脱贫’变成了现在的‘我要脱贫’。”

俗话讲,“村看村、户看户、百姓看干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方洼村“两委”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真诚为民的情怀,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赞誉。为了带领群众整体脱贫,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和获得感,村支书李信远争取到户增收扶贫资金60余万元,在全村实施“房前屋后一亩茶”计划,积极动员全村农户将土地集中流转给河南蓝天集团种植茶叶、油茶,并通过争取各部门大力支持,实现了全村通水、通电、通网、通路。仅仅半年,方洼村的“领头雁”李信远瘦了整整10斤。而驻村第一书记徐开春同志则以村为家,全天候工作在脱贫攻坚工作第一线,短短一年多时间,他走遍了全村各家各户,摸清了每一个贫困户家庭状况、致贫原因等。也就是这一遍遍的走访,把全村群众都认熟了,关系理顺了。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亲切地称呼他为“眼镜书记”。正是这些基层党员干部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进一步拉近了干群距离,改善了干群关系,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

刘学友 田 锋

来源:信阳新闻网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