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党旗红——我市打赢脱贫攻坚翻身仗阶段综述(上)

信阳日报报晓风客户端记者 李 海

盛夏时节,烈日炎炎。在豫南大地上,比天气更热的是处处涌动着脱贫攻坚、加快发展的热潮。无论是田间地头、产业培育基地,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工地,到处活跃着党员干部帮扶群众的忙碌身影,还有一个个穿梭在乡村、部门以及贫困户之间的“第一书记”,无论哪里都能感受到党组织的强大力量。

“以较真促认真,以碰硬求过硬,以转变作风促整改落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翻身仗。”5月3日,我市召开脱贫攻坚第四次推进会议,面对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市委书记乔新江发出号召:“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我们面对更多的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解决这些困难,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凝心聚力、增强本领,抓党建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难题就是课题,压力就是动力。按照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总思路,我市积极探索“党建+”扶贫新思路、新路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提高贫困户的自身“造血”功能, 有力地促进了脱贫攻坚和党建工作的良性互动。

提升改造茶叶6000亩,新增油菜15万亩、油茶2万亩、苗木花卉1.4万亩、中药材0.3万亩、瓜果2万亩,新增麻鸭38万只、猪牛羊4.5万头,解决了2400名贫困群众就业问题,带动8258户贫困户增收……

这份“成绩单”来自国家级贫困县光山县,是该县近期通过“抓基层党建、促脱贫攻坚”带来的成效。

“我们构建了‘党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的扶贫模式,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光山县委书记刘勇说,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党支部的带动和引导下,贫困群众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设备入股等形式加入,把党的组织优势有效融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能更好地为贫困群众谋利益。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

从2015年起,包括中直单位、省直单位、市直单位和县区选派的1016名驻村第一书记,分赴全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艾滋病防治帮扶重点村。 第一书记的到来,让惠民举措与群众需求“无缝对接”,打通了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乡亲们的笑容就是扶贫工作最好的成效!”这是河南调查总队驻息县弯柳树村第一书记宋瑞驻村5年多来的感慨。初到弯柳树村,宋瑞看到的是一个打牌成风、垃圾围村的贫困村,在“扶贫先扶志”的思路下,宋瑞在村里设立了“道德讲堂”,引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村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贫困户树立由“为我扶贫”变“我要脱贫”的观念。

在宋瑞的执着努力下,弯柳树村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了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越来越多的企业到村里投资,德孝文化培训产业、有机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服装加工……一项项产业风生水起!

不仅仅是第一书记,从致富带头人到优秀青年农民,从县乡退下来的机关干部到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越来越多能带对路子、带好发展、带正风气的“领头羊”被充实到基层党组织之中,如一粒粒火种,点燃群众脱贫致富的激情。

此外,为加强对非贫困村的帮扶力度,我市在非贫困村成立责任组1517个,实现全覆盖。市县两级共选派130名“第一团支部书记”到非贫困村支持脱贫攻坚工作。

当前的信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勇挑重担、冲锋在前,践行着对全市人民的承诺,他们用智慧和汗水让高高飘扬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党旗愈加鲜艳。诚如许多党员干部在参加6月28日市委举办的驻村第一书记先进事迹报告会后的感言:

脱贫攻坚是一场干部群众并肩作战向贫困宣战的大决战,脱掉的是贫困人口的大病大苦,增进的是干部群众的血肉联系。脱贫攻坚也是一场祛除作风顽疾、提振干部激情的攻坚战,打掉的是急躁症、懒惰症、扯皮症,收获的将是一支能打硬仗、善打硬仗、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

来源:信阳新闻网 作者:李 海 盛夏时节,烈日炎炎。在豫南大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