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眼中的信阳美丽乡村:被干净唤醒的村庄

河南信阳平桥区,从地图上看南北拉得很长。郝堂村在南部,上有茶山下有溪水,几年间在全国声名鹊起。可全国很多人来学习,偏偏只看最北端的新集。

清洁也是资源

喜欢干净是人的天性

在信阳,明港镇新集村最偏远,曾是个“鬼不拉蛋”的地方。自1998年起,新集就没选出过村支两委。村庄是破败的。哪里有坑,哪里有沟,哪里就积满垃圾。塑料袋、包装皮、破衣烂鞋填满坑塘,塞满河沟,“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村里人越来越少,蒿草一人多高,青壮年都出去了,很多院子荒了,留下了老人孩子。

2011年秋,老教师张立培放着镇二中总务处副主任不做,自愿到新集村小支教。谁也没有想到,此举为新集村埋下了新生的种子。

不到3年,张立培陆续把自家30多万积蓄投入学校,累倒了4次,把原本只有3个年级、6个老师、17个学生的村小发展到300多学生,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

新集村小赢得了关注,市区两级帮张老师建起寄宿制学校,新集也成为平桥区村庄改造的一个选项。按照郝堂村的成熟经验,村庄的改变从垃圾分类做起。

垃圾是一个村庄最难解的问题。张立培每天从学校清运垃圾,就被村里收破烂的老上访户吴留卡了脖子。

吴留的道理是,你把垃圾运出来,岂不把村子弄脏了?不如学校花些钱,交给他负责。

村庄改造,有山有水的郝堂搞得成,平原农村新集行不行?被平桥区定为试点,2014年春,新集开始引导垃圾分类。张立培和学校的孩子们最为积极。

村民摇头不信,满眼都是垃圾,清得完吗?就算收拾干净,过几天不又回去了?你能挡得住风刮,拦得住人扔?吴留收废品的院子,就在学校对面,谁能管得住他?

量太大,镇里来的干部帮着清。学校的孩子们带头扫。不少人家,打扫到他家门口,院子里堆的破烂他不许碰,“院里是我自家的事”。村镇为此也想尽了办法,评红旗,发奖励,动员孩子们当评委,家家户户打分数。

很快,村民感觉到了不同。爱干净是人的天性。人们说,过去农村,早上起来,先要做的就是洒扫庭除。遛弯时,喜欢带着粪筐、粪耙,肥要攒到一起,积肥、堆肥,肥水不外流。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垃圾多到扫不动了,农家肥攒起来嫌费事了,菜地都用上了化肥。

门外干净了,村民很快自己动手清理起了院子。垃圾分类的筐子摆进每家每户。干净的村庄才是美的,村民很快找到发自内心的动力。新集村开始有了变化。

新集人的新概念

没有垃圾,只有资源

新集没走弯路,各家各户第一步学会垃圾分类,紧接着村头修建了一处分类中心,全村的垃圾最后汇总到这里,集中处理。这个中心名字非常明确,叫“新集村资源分类中心”。新集人的概念里,天底下本就没有垃圾,都是资源。垃圾就是放错位置的资源。

城里推起来都很难的垃圾分类,到新集显得简单而明了。垃圾直接就是两类:干垃圾和湿垃圾。干垃圾是外面来的,是可以卖钱的。湿垃圾是农村自产的,是可以沤肥的。不论干垃圾,还是湿垃圾,哪里来就回哪去。回去循环都是资源,不回去就是垃圾。

吴留最清楚卖废品的行情、渠道。镇里排除了很多人选,把资源分类的责任委托给了他。

全村的干湿垃圾最终都吴留负责把关。可以卖钱的他向村民付费,化零为整整车卖走,剩下的需要进行大量的细分。积肥有专门的发酵池,但是需要吴留专职甄别后才能入池。

无论盛夏,还是隆冬,到新集的资源分类中心,几乎闻不到任何异味。这和印象里的垃圾站非常不同。这种夸奖让女主人肖全珍尤其自豪。2014年,她还在北京丰台当保姆,吴留动员她回村,可以全家团聚。

她是个极爱干净的人,废品在她眼里,“像发着光”。铁的瓶盖,铝的易拉扣,厚的纸板,薄的纸片,她分得巨细无遗。经过她的手,垃圾几乎被“吃干榨净”。看她用长镊子在一堆细碎垃圾中拣选,说话间,夹出一枚细小的纽扣电池,“这个丢到地里,毒很大。”

肖全珍给很多来访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她脸上洋溢出职业的荣耀。她是这个村的人,她要这个村子干净,“没想到俺村能比上北京干净”。政府给他们夫妇每月1200元的补贴,废品也带来一定收入。即使打捆编织袋很脏,一个才赚一分钱,废铁行情也不好,有时候还会赔,她仍一丝不苟,因为事关整个村的整洁。她现在到别村走亲戚,都随手把废纸捡起来。“开始还不好意思,后来就习惯了。为了干净,宁可少吃几碗饭。看到干净,心里才舒服。”

村庄向好

参与才能持续

吴留因为堵门不让运垃圾,曾经是张立培的对头,如今看到他的一个举动,让张立培特别感动。张立培说:“包括我自己,过去烟头都是随手一丢。可是有一次,看见吴留捏着烟头,转了好几圈。没有垃圾筐,绝不往地上丢。”

他紧接着又补了一句:“放对了位置都是资源。新集垃圾资源化坚持这么好,要感谢吴留站对了位置。”

干净,唤醒了新集对美的追求。全村改水、改厕、改厨,靠湿地吸收污水。废弃的院落因陋就简,修缮之后成了孩子们的绘本馆,成了精致的茶社。垃圾堆化身村中心的活动广场,猪圈砌成了街角的雅座。向周边拓展,油菜花带、荷花带、向日葵带环绕叠加。新集活了,成了一个蓬勃生长的村庄。

寄宿制学校成为村庄的主心骨。孩子们没有关在校园里,整个村庄是开放给他们的家。留得住孩子的村庄,才能留得住大人,一些打工多年的人回来了。平桥区委书记王继军说,新集注入了两个核心理念,垃圾分类和基础教育。政府要补齐基本的公共配套,垃圾分类引导村民参与周围环境。参与,他才是主体,他才更爱他营造的村庄,才能持续。

明港镇党委书记刘光金对来学新集垃圾分类的人讲,要调动两类人的积极性,乡村干部和千家万户,缺一不可。村里人说,还要找到吴留、肖全珍那样靠得住的人。明港镇最早提出垃圾处理“分类化、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新集一丝不苟地实现了。2014年春算起,一年半实现了村庄新生,坚持到今天依然一点折扣不打。

村中心有个塘角小卖部,店主人周明华讲,过去门口就是垃圾山,打扫卫生就是在垃圾里耙一耙,清出来一片空地。现在,地上掉个花生壳她都看不惯。村民吃瓜子,瓜子皮都会攥在手里;地上有纸屑,谁都会随手拾起来。说话间,村里的保洁员宋德荣、陈景荣路过,她们都是本村人,每月有600元补助。新集没有什么垃圾可扫,保洁任务是割草,扫落叶。

墙上钉着一个废旧电池的回收箱。孩子们叽叽喳喳跑过来,有政府补贴商家,一节旧电池兑换一瓶矿泉水。周明华家的小卖部是村庄里的点睛一笔,她出资十多万改造,工匠在她小卖部房顶凌空建起了茶楼。客满的时候,她家最火爆。问她有没有收回成本,周明华笑而不答,只顾说:“新集尝到了甜头,可再也别让俺村变脏了。”

《人民日报》记者  王汉超

(原载《人民日报》1月21日5版)

来源:信阳新闻网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