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坚守 息县八旬老人自掏腰办免费书屋

近20年坚守 信阳市息县八旬老人自掏腰包办免费书屋

北风飕飕,寒气逼人。息县包信镇北街村的张学兰老人大清早起床,打开自家临街的门面房,把里面的3排9张旧课桌一一擦拭干净。

揣手坐在“农家书屋”招牌后面,78岁的张学兰静静地等着。17年间,不少人问过他:“你这老头儿,到底图个啥?”他总是笑呵呵地用自己写的打油诗作答:

知识就是一枝花,千根万须书中扎,书中营养多又全,人生饱满享甘甜。

近20年坚守 信阳市息县八旬老人自掏腰包办免费书屋

墙壁图书馆

书屋是我家,怎能离了它?人人学文化,天天笑哈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着初中文化的张学兰当上了包信镇农民夜校的“耕读教师”,还成了北街村小学校外辅导员。90年代末,看到村里赌博风日盛,年过花甲的张学兰急了,“看着是来俩小钱儿,可赌红眼的人啥事儿都能干出来!”

“硬把人从牌桌上拽起来,俺没那能力。能想个啥法儿让他们自己不赌呢?”张学兰说,“俺一下子就想到了书。乡里人就是没啥精神生活才会有那些不良习好的。”

自费买来100多本书,张学兰又想到了“墙壁图书馆”。

顾名思义,“墙壁图书馆”就是因陋就简,挂在墙壁之上的图书馆——庄稼人不缺化肥袋,张学兰把十几个化肥袋拆洗干净,缝成一个“大单子”,用剪裁后的化肥袋,有序地缝上一个个小口袋,然后挂在自家大门外醒目的墙壁上。“挂的时候有人还以为是开药店呢。不过俺这药不要钱,是滋养人心的药!”

书一一装进口袋,“墙壁图书馆”面世。“村里的大人小孩都来了!”张学兰说,“后来,很多爱心人士捐的书都多得没地儿放了,俺就想,就是借钱也要盖间图书室!”

没有地,就在自家门前建;买不起书架,就用砖头、木板自己垒……张学兰硬是一块砖一块砖地砌起了一间窄小的乡村图书室。“俺现在的这间是2013年新建的。”张学兰说,家里盖新房时,女儿女婿特意把宽敞的临街房给他做了书屋,县新华书店还送来了一万多册新书。

“这些书架,4个合金的是前几年新闻出版总署奖励的,漂亮吧!其他这些木的,是女婿给俺做的呢!”

一厚摞借阅登记本上,密密麻麻登记着近万条借阅信息。“别看这书屋才十几平方米,可图书多,学生看的儿童读物,村民看的种植养殖类书,差不多在俺这儿都能找到!”指着书架上满当当的书,张学兰自豪地说,“书屋环境好,看书也热闹。”

为了鼓励更多人看书,张学兰自费买来荣誉证书和笔记本、文具等奖品,每月评选“读书模范”“读书致富文明户”等。“一支笔、一个本,领了奖赏的全笑了!”

近20年坚守 信阳市息县八旬老人自掏腰包办免费书屋

黑板报和小广播

图书室里飘书香,小小喇叭广播忙,黑板报上见真章,文化大院笑声朗。

有了像模像样的图书室,张学兰却觉得还缺少点什么,“来的小孩大人多了,俺就想着咋才能再开辟一块教育阵地。”于是有了黑板报——挂在门前一棵大树上的小黑板。

1999年9月18日,为了表扬一位拾金不昧的学生,张学兰在黑板上登出了第一则表扬信。“没想到特受乡亲们欢迎,有的家长还专门把小孩领过来看呢。”

如今,张学兰的黑板报已出了3786期。寻物招领启事、好人好事等村里的大事小情以及他编的顺口溜等,都是黑板报的报道内容。

为纪念长征胜利90周年,他写了这样一首诗:

穿草鞋,忆井冈,长征路上足下忙。步步踏上新起点,峥嵘岁月度时光。

两个高音喇叭、一台功放机、一台便携式收音机、一个话筒,是张学兰“小广播”的全部家当。自开播以来,张学兰几乎每天都要为父老乡亲转播中央、省、市新闻节目和天气预报,并自办“为群众服务”栏目,内容五花八门,有国家大事、大政方针,有致富信息、实用技术,也有生活常识、家长里短。

“大家注意了,今天咱表扬表扬张围孜村民组的雪刚妈,她多年如一日照顾生病卧床的婆婆,喂吃喂喝,擦屎端尿,为了让婆婆早日恢复健康,还给炖老母鸡汤喝。像这样善待婆婆如亲妈的好媳妇,街坊四邻都夸她,将来自己当了婆婆,也会有儿媳孝敬……”

黑板报、小广播,影响和改变着周边四邻。几年前,有个孩子拾了20元钱交给了张学兰,他刚一广播,就有数人争着来领。而如今,他这里还存了150元遗失款,广播了多次,硬是没人认领……

“哪天不看看小黑板、听听小广播,就觉得少了点儿啥。他把家长里短和国家大事都用大白话说出来,俺们爱听!”村民张学言说,“俺村现在基本就没见过偷鸡摸狗的。小孩儿从小都是在受教育的环境下长大,肯定不一样。”

前不久,在郑州大学读书的王娟还特意回来看了张学兰和他的图书室,并捐赠了一些图书,“我的启蒙教育就是在张大爷的图书室呢!”

近20年坚守 信阳市息县八旬老人自掏腰包办免费书屋

“书屋”赶大集

农家书屋赶集忙,隔三差五走一趟,满面春风人人笑,心情舒畅把歌唱。

购买,接受捐赠,张学兰的农家书屋里的书越来越多。但随着更多人外出务工,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来读书的人明显少了。“不能让这些书睡大觉啊!”

2010年国庆节,张学兰将自家的农用三轮车稍作修整,装上书架、小喇叭,挂上“农家书屋赶大集”的大红条幅,载着满满的图书出发了。

“每周赶两次大集。镇上有几个固定停车点,人人都可以免费借书。只要有人需要,俺就随时停车,有时也提供上门送书服务。”张学兰说,6年来,通过“农家书屋赶大集”,已有近万人次借阅图书。

“老人真不容易,早上八点骑车到集镇上,中午一点多才回去,风里来雨里去,不计任何报酬。有次突然下大雨,我忙给老人找了件雨衣,可他接过去却搭在了车上,生怕把书淋湿了……”在包信镇开理发店的王丽,一直是张学兰“农家书屋赶大集”的忠实粉丝。

去年7月赶集时,张学兰不慎被翻倒的车子砸伤了腿。在家卧床的20多天里,集上不少人都在念叨他。

“现在遇到阴雨天腿都可疼。可俺要是不去,大伙儿想看书咋办?”张学兰这样坚持,老伴和村里有些人就不理解,张学兰却笑笑,继续做他认定的事。

老人啥脾气,他的女儿女婿们全清楚,虽然心疼,却阻挡不了他,只能反复叮嘱他注意安全。张学兰的二女婿李好发说,孙儿孙女都是从小在老人熏陶下喜欢上读书学习的。如今,他们都考上大学或读了研究生,“老人一辈子就爱看书,我们尊重他的意见,如果有一天他干不动了,我会把这件事继续做下去,让老人宽心!”

张学兰如今已年近八旬。一路走来,有着太多心酸和不易。本当安享晚年,他却选择了劳碌和奔波;自己过着清苦的日子,却把数万元投入到“书屋”……

“书不是一个人读的,事不是一个人干的,中华民族崛起离不开读书。”张学兰说着说着,又一首打油诗脱口而出:

庭院虽窄天地宽,吾心虽小爱无边;

老翁身在小院中,忧国忧民乐奉献。(文/裴娅晖、姜伟 图/姜伟)

来源:信阳新闻网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