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灾中,新县挺起铁骨——本报记者赴灾区采访见闻

图为新县正在发放社会各界捐助的米面、棉被等爱心物资。 本报记者 郝 光 李 海 摄

暴雨,倾盆而下!洪水,疯狂肆虐!7月1日,一场暴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新县袭来,河水陡涨、山体滑坡、城镇被淹、农田被冲、路桥损毁……

7月7日,记者赶赴新县直击灾后抢险救援工作。此时山洪退去、天空放晴,在从县城通往南部受灾较重的泗店乡、田铺乡公路两旁,满载救灾物资的卡车、道路除险加固的抢修工人和房前屋后清淤扫障的百姓随处可见,一场灾后除险救援保卫战已然打响。

“这里是临时安置点,60多个房屋受损灾民下午要从这里转移到条件更好的乡中心小学。”7月7日中午,在新县泗店乡中心幼儿园里,乡党委副书记杨祯一边忙着统计转移安置群众信息,一边向乡卫生院落实新安置点的防疫消毒措施。

“这是泗店乡多年来遭遇的最大暴雨,全乡共有1100余人因房屋损毁被迫转移,有的投亲靠友,更多的灾民由乡政府组织集中安置。”杨祯说,被安置的灾民由政府提供一日三餐及必要的生活物资,这几日天气转好,乡里的干部在确认受损房屋及周边不会发生危房倒塌、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后,同意灾民白天回家清理房屋,但晚上必须到安置点或亲戚家住宿。

“他家的房子有裂缝,晚上得去安置点过夜。”在泗店乡受灾较重的大畈村,衣裤褶皱、穿着迷彩军用鞋的乡党委委员、副乡长韩华明正快步走向对面山坡上一户房屋受损的村民家,“现在乡政府除了值班留守人员外,所有干部都在救援一线。有的在安置点或灾民家中分发物资,有的帮着灾民从家里转运粮食和牲畜,全力帮助灾民渡过难关。”

截至目前,新县已紧急转移安置群众8721人,设立临时安置点15个,集中安置灾民1723人,累计发放方便面1491件、矿泉水1231件、棉被610床及大量食物、药品等物资。

如果把救灾工作比作一场战役,那么全县党员干部就是奋战在“灾民安置救助”和“设施除险加固”两个战场。前者是为群众撑起“保护伞”,后者是为群众疏通“生命线”。

距离泗店乡东南10余公里的田铺乡,因山势陡峭,河流分布众多且局部降雨量更大,导致洪灾危害更重。该乡最偏远的九里村在6月30日19时至7月1日16时的点降雨量达359.5毫米,为全市最大。

在通往九里村的盘山公路上,因暴雨侵蚀和泥石流冲击,多处路基的外侧被部分掏空,来往车辆只能紧挨着山体内侧的半边公路小心前行。从远处看,下部裸露近一米的水泥路板像是悬在山坡之上。

“7月1日,山体滑坡阻断道路,我和几个乡干部就在这里遭遇山体滑坡。乡党委副书记被泥石流裹挟着冲倒在地,不是我们眼疾手快把他拽住,他就被冲下山了。”在一处滑坡宽度约30米的公路旁,记者巧遇田铺乡乡长陈晓峰。他向同行的乡政府工作人员安排,“今明两天有小雨,当务之急是在滑坡处设置警示标杆,清理淤泥、铺设沙袋,这是九里村外出的唯一通道,绝对不能再出意外。”说完,他便急忙赶去处置下一个危险路段。

田铺乡的干部群众在为盘山公路的畅通除险加固的同时,泗店乡王楼村正在上演一场“孤岛”驰援战。

“王楼村旁的河水猛涨,导致通往廖滂、董畈两个村民组的道路被淹,现在成了孤岛。”韩华明告诉记者,目前两个村民组有59户、200余人被困在村里,虽然水电在3天前恢复了,但村民的米面和蔬菜被洪水泡过已无法食用了,“只有用船把这些吃的东西运过去。”

韩华明发动王楼村党员干部组成运输队,并借调两艘渔船来摆渡,肩挑手抬将成袋的米面送至被困灾民家中。在廖滂村民组,接过大米的灾民王月英想拉住汗流浃背的韩华明到屋里歇会喝点水,韩华明摆了摆手说:“不喝了,前面还有个村民组也被困了,我们得赶紧过去送吃的。”

只有解决“卡脖子”问题,才能打通救援“生命线”。记者从新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当前,已有600多名驻信部队、武警、消防官兵驰援新县;县乡民兵应急队伍和交通、电力等部门合力攻坚、昼夜奋战。截至7月6日下午5时,已累计投入抢险车辆4000多台次,抢通交通干道8处、修复路面37公里,抢修电网线路15条、通讯基站291座。

采访至黄昏,晚霞映红了半边天。 记者看到,韩华明又带着乡干部和村支书驾驶着满载米面和矿泉水等食品的渔船驶向“孤岛”王楼村董畈村民组。

在红城新县的救灾保卫战中,安置救助点、河道路桥旁,处处都有党员干部的身影,他们正带领群众顽强地从灾情中走出来。

来源:信阳新闻网-信阳日报 作者:郝光 李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