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有胜:痴心牡丹十三载 笔墨绘出夕阳红

在60平米的居室内,68岁的余有胜老人特意留出10平方米向阳的空间做书房,安放笔墨画纸。

“买这套房子的时候,向阳的单元比一般房子贵,但是想着能够让画纸多晒阳光,所以还是买下来了。”12月3日,记者慕名前往罗山采访“牡丹老人”余有胜,刚一进门,他便拉着记者的手,邀请记者参观他的书房:小小的书房里挂满了他自己的作品,红的、黄的、淡紫的牡丹跃然纸上,透出淡淡的春意,让简朴的书房明艳如春。

馍馍都能画那么好 画笔真神奇

余有胜从小痴迷绘画。小学三年级时,美术老师用画笔画了一个镇上卖馍人常卖的馍馍,十分逼真好看,一下子抓住了余有胜的心。“馍馍都能画那么好,画笔真神奇。”回忆起小时候的绘画印象,余有胜老人至今历历在目。

从此,余有胜就跟着美术老师认真学习绘画。“那时候家里穷,买不起画笔和纸,就拿粉笔练习绘画。”从小学到初中,班级里每次办板报,都是余有胜负责描绘壁画。有一次,余有胜画了一个冒着浓烟将要靠站的火车头,美术老师看见后说:“画的不错,但是不生动,靠站的火车头还在行驶,冒出的浓烟应该是弯曲向上,而不是你画的那样笔直。”老师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让余有胜认识到,学好绘画不单单是临摹,还要认真观察。

初中毕业后,余有胜到罗山县南李店乡劳动,有了空余时间他就拿起画笔绘画。余有胜听说南李店乡河对岸的光山县彭祠堂有个国画名人,不仅画画得好,还收藏了很多名人字画,他不顾路途遥远,有空就去找这位名画家请教。到了冬天,河水冰冷,也没有桥可以过去,余有胜就卷起裤腿,趟着过到膝盖的河水去学习绘画知识。“当时也怕冷,但是想着能临摹大师的作品,咬咬牙就坚持过河了。”余有胜就这样跟着那名画家学习了三年,为自己的绘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痴心牡丹十三载 笔墨绘出夕阳红

1973年,余有胜调到当时的公社做秘书,工作非常繁忙,很少有休息的时间,但是他仍然没有扔下画笔,继续坚持绘画。1985年,余有胜经朋友介绍报考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每到休息时,他都会赶到函授大学在罗山县文化馆设置的教室上课。就这样,余有胜边画边学,边学边画,不断提升自己。

2002年,余有胜从罗山县商务局退休,清闲下来后,他全身心投入到绘画中去。他有很多朋友喜欢牡丹,大家经常请他帮忙画牡丹,后来他干脆就专攻牡丹,这一画就是13年。“从2002年到现在,我画了上千幅牡丹,从刚开始的有点像,到现在的生动形象,算是小有成就了。”余有胜高兴的说。为了画好牡丹,余有胜连续三年到洛阳看牡丹,在北京工作的女儿更是每年都接他到北京小住,还专门请中央美术学院的老师给他做指导。

“前一段时间女儿带朋友回来看我,她的朋友看到我的牡丹画,非常喜欢。女儿央求我把自己珍藏的牡丹画送给了她朋友。”如今,余有胜的牡丹越画越好,不仅来求画的人多了起来,来邀请他参加画展的人也多了起来,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还播出了他的作品,他本人更是被邀请参加了全国第四届迎新春书画电视展播和河南省第六届老年书画联展以及信阳市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书画展。

“自画牡丹十几年,多家技法求真传。坚持传统师造化,点点滴滴成华章。”在余有胜保留几十年的笔记本里,他把绘画的心得都写在里面。“现在上午接送孙子上学,下午就在书房里专心画牡丹,退休后的生活就像这牡丹一样红火。”余有胜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说。

来源:信阳新闻网-信阳日报 作者:周亚涛 王哲 文/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世界朋友]